李旭燦 王夢晨 王雪晴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昆山 215300)
在傳統的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高職院校往往只重視制度化的管理機制,認為只有強制性的管理機制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有序的學習環境。但是這種只重視制度化的管理機制卻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被管理者",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還是將考核與成績當作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以考試成績來對學生進行評價,但這樣卻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能力,令學生成為了"分數的傀儡",從根本上限制了高職院校管理水平與管理質量的提高。
當前,無論是社會還是教育部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倡導著素質教育,高職院校作為人才教育的重要機構,同樣需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但實際情況卻是學生管理人員專業水平較低,由于社會觀念的限制,管理人員無法從社會上獲得認同感,普遍存在缺乏責任心、工作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不能做到"愛崗敬業",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更是缺乏重視。有些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要身兼數職,除了要處理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還有可能要擔當任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再加上教學研究成果與教師的支撐掛鉤,很多輔導員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到了研究上,忽視與學生之間的日常溝通等,未能切實推行人性化管理,令學生無法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學生管理參與積極性不高,最終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水平低。
要想構建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機制,就必須先對管理的制度化與人性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制度化的管理機制,顧名思義就是指通過建立一定的管理規章,來對人們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行為進行一定的規范化約束,也因此令制度化的管理機制具備了強制性的特點[2];人性化的學生管理則是以制度化管理為基礎提出的、要求更高的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要求相關負責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從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制度化的管理機制是實行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與保障。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管理時,必須具備一整套完善的、科學的規章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約束,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人性化管理則是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水平的推動力。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礎上,融入人性化管理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困境,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從而安心在學校學習,讓學生能夠通過人性化的管理感受到學校的溫暖。
在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機制建設的過程中,學生管理規章制度的構建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而結合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融合發展的指導,可以在建立健全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的過程中融入人性關懷思想,將人性化的管理思想融入每一項制度條款中,使學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來自學校、教師的關心,改變傳統上對于學校管理工作的偏見。不僅如此,在具體對人性化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的基礎上,可以嘗試構建學生申訴制度、學生權益保障制度、校內糾紛仲裁制度等,讓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訴求,尋求自身權益的保護,從而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愿意去接受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進而按照規章制度來配合學校、教師的管理工作。
在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需求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后,為了保障規章制度的執行效果,還應該制定合理的執行程序,融入人性化管理思想,確保能進一步突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在實際組織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了學生的權益或者是處分的話,管理人員應該及時通知學生相應的處理結果,并且向學生展示全面的處理依據,確保學生能夠認同高職院校的處分決定。除此之外,為了能夠體現出學校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學校管理人員還可以組織學生、教師聽證會,充分吸取教師與學生對于學校管理工作的意見和看法,以便能夠結合學校、學生、教師的實際情況來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從而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教育而言,教學水平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學生管理的工作質量也同樣影響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與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的發展。但高職院校由于起步較晚、自身與外界因素的限制,學生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仍然受到著傳統教學管理觀念的影響,學生與教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張,學校只重視制度化建設,而忽視人性化管理。對此,高職院校應該要在日常的管理中充分重視人性化與制度化的有機融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通過管理模式的不斷優化,從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