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近幾年我國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其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服務有效結合,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1]。是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和滿足老年群體新需求的重要措施。因此,對醫養結合模式進行梳理,總結現存狀況的不足并提出優化措施,對其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整合社會資源來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醫養結合內涵的界定,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目前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2]。
其一,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要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實現平等融合。有學者認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檢查、護理、康復、保健等一系列醫療和養老服務有機銜接的“醫”“養”“護”全面整合模式[3];也有學者指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機構、社區、家庭老年照護服務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功能整合性服務體系[4]。其二,相較于傳統生活照料,更側重于醫療和照護服務。有學者從醫養結合模式的服務主體、服務客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管理機制五個方面,提出了醫養結合模式相較于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傳統方式,更注重健康和醫療服務[5];還有學者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看作是“整合照料”的一個子概念,其內容不僅包括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也包括提供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專業醫療服務,它更加突出醫療的重要性,要求養老護理員必須具有較高的醫療專業水平[6]。其三,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實施不同的醫養護理服務。有學者提出老年人的不同階段對“醫”“養”的需求側重不同:當他們身體狀況良好時,應主要為其提供生活性照料,以“養”為主,適當預防疾病即可;當身體狀況不佳時,及時就醫,以“醫”為主;當生病轉好后,側重于為其提供康復護理照料,以“養”為主[7]。
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適應當前新型養老的需要,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行政效率低下、資金籌集困難、機構費用較高和專業人才缺乏等方面。
一是多方管理,行政效率低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受民政、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衛生和計劃委員會等多個部門的管轄,但其彼此之間職能重疊交叉,責任模糊,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養結合模式的良好發展[8]。此外,這些部門之間還存在利益固化、各自為政的問題,造成了管理碎片化嚴重,部門之間權責不清、部門利益化等問題突出,使得這種模式很難有效運行[9]。
二是資金籌集不足,缺口較大。醫養結合模式實現的關鍵在于能否籌集穩定的養老服務資金,但資金籌集并非容易:目前我國政府補貼主要針對“三無”以及享受低保的老年人群,且養老金數額較低,只能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不足以支付養老服務機構費用[10]。也有人認為目前此模式建設資金缺口很大、分配不合理,主要用在公辦養老院,使得許多民辦養老機構因資金不足,服務水平難以跟進,進而造成床位空置率高、回報較慢甚至虧損運營[11]。
三是專業人才缺乏,服務質量難以保證。養老服務質量是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養老服務護理隊伍是其關鍵的制約因素[9]。大部分養老機構以日常生活照料為主要服務內容,而醫療保健、康復訓練等服務項目涉獵較少,同時在護理工作中缺乏人文關懷,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層次的醫療養老需求[12]。
醫養結合模式通過對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整合,有助于較好地滿足老年人對養老需求的變化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推動這一模式的健康發展,更加需要多方配合、協同發力。
一是理順醫養結合管理機制,明確責任邊界。打破當下碎片化的管理現狀,首先,要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明確各主管部門在業務上的職責,避免權責交叉重復。其次,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相互之間的協同配合,簡化相關資質的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再者,各地方管理部門在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時,應結合區域特色,規劃整合資源,將其與區域發展有機融合[8]。同時,要堅持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市場的資源調配、補充作用,建立多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機制,減少相互之間的推諉現象,明確各方的責任[13]。
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在資金方面要拓寬籌資渠道。首先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大其財政投入,將其資金更多地用于機構建立、基礎設施的維護以及相關人員的工資待遇等方面,并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2]。其次,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社區醫養結合領域,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再者,鼓勵其他社會力量加大對其投入,主要包括社會公益慈善組織的投入、社區企業稅后利潤、社會眾籌資金[14]。
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與高校開展訂單式培養,為養老機構輸送老年照護專業人才;開展有關老年照護人才的培訓,定期對它們進行技能考核,進而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15];建立養老護理專業的職稱考核評定機制,圍繞從業人員能力考核,加強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建設,將從業人員統一納入到規范評價體系,打通能力認證和有序晉升的通道[16]。只有形成“培訓-發展-評估”的完整體制,才能真正培養和留住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