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賓
(河南鑫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商丘 476000)
農田水利工程即是通過對各種水利工程進行運用并新建,合理的協調各個地區的農田水分,提高農田抵抗天災的一種能力,進而擴展農作物的生產率,平衡好整個生態的環境。而隨著水資源的逐步匱乏,農田水利工程中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就顯得尤其重要。其可以使得水資源有效被利用,促進農業經濟的有序化發展。
滴灌具有省時、省水的功能,同時,還可以節省人工量,提高農產品最終的產量。通常滴灌技術是指過濾壓力水,將這部分水從管網或者出水管道中以水滴的方式逐步滲透到植物的根部,實現灌溉農田的目的。其屬于微灌溉技術中的一種,是基于農作物所需用水量采用的一種灌溉系統。這種滴灌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樣其劣勢也是不可忽略的,耗費的技術成本比較高,所以,在整個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并未普及。
行走灌溉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配合灌溉設施以及農用機械一起使用,噴灌設備在運載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農用機械,確保在不損傷農作物的情況下采用移動式灌溉。這類灌溉應用于面積較為廣泛,水資源需求較高,不適合水源比較匱乏的地區。分析行走式灌溉技術可以發現其節水理念主要體現在農業機械設備領域,且在農田耕作中應用普遍。這類灌溉技術的優勢在于所需要使用的設備以及材料較少,投資的成本也并不高[1]。
噴灌溉技術是基于自然落差下所形成的一種有壓水,通過壓力管道將有壓水傳送到田間,并采用噴頭將水噴灑到空氣中,繼而形成一大片細小的水滴,達到灌溉的目的。噴灌溉技術通常包含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能夠對用水量進行節約,第二大特點農田灌溉主要以半機械化的形式進行,大大降低了人工所造成的費用。
渠道灌溉的防滲透技術在使用時主要是根據防滲的材料對灌溉技術進行應用。技術類的形式可以包含膜料襯砌,混凝土襯砌等。在傳統的灌溉過程中,對農作物進行處理,往往會吸收較多的水資源。這必然會給原本就比較匱乏的水資源帶來困難。而渠道灌溉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防滲,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
我國各個地區的地質特點不同、農業狀況不同,水土條件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對農田水利建設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較為合適的因地制宜的理念。例如,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農田水利應建立多樣化的理念,不斷的提高技術含量。如果是大片區種植農田可以采用地面灌溉的方式,降低資金的投入量,提高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率,繼而確保整個農業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的水資源是非常匱乏的,對于農業水利工程而言需要的水資源又比較多,因此,必須要合理的進行農田的灌溉。首先,不同地區在種植農作物時,比例是不同的,因此,也要合理的劃分水量。其次,在確立農田的灌溉方式時應基于農作物的基本結構。除此之外,各個地區應根據農作物的用水量狀況調整種植的面積,比如像耗水量較少的農作物可以增加種植面積,對耗水量較多的農作物可以適當降低比例,確保種植比例的協調性,從根據上提高農民節約用水的意識。
高效率的節水灌溉技術對于農田水利工程灌溉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引入這類節水灌溉技術時通常包含配置水資源、節約用水的管控工藝、灌溉工藝等等。在進行節水灌溉工程中,不僅要鼓勵引入高效的工藝,還應加強社會中的一些新產品以及新技藝的應用。比如,在引進新型的高效節水灌溉工藝時,可以融入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手段,促使生物學和電子化、信息化等之間的融合,繼而達到全面監控農作物生長狀況的目的,提高管理者對農作物的有效掌控[2]。
灌溉技術人員的能力決定了農業水利工程施工的質量。因此想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的發展,還應該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定期培訓關于基礎灌溉的理念,繼而提高技術人員基本灌溉水平以及節約用水的思維。在進行農田灌溉的過程中,要加強建設專業化的隊伍,不斷的研究新的技術,結合實際情況融入新的節水灌溉技術,促使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提高整體的綜合實力。
就大多數的農田水利而言,幾乎都是在野外,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使得工程受到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之還有些地區的農田水利管理由于缺乏管理,造成了人為破壞現象。因此,為了減少被破壞的現象,就需要對工程進行維護并加強管理。首先,明確好水利工程的管理責任,制定分級管理策略,落實好各個人員的維護管理責任。其次,各個基層部門可以向社會招聘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成立管理小組,不斷的優化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結語:農田水利工程對我國的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的水資源越來越匱乏,必須要在農田水利工程中實施節水灌溉技術,才能夠降低水資源的浪費現象。通常節水灌溉技術分為滴灌技術、行走式灌溉技術、噴灌溉技術以及渠道灌溉的防滲透技術。在對這些技術進行使用時,應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方案。其次,要制定科學的灌溉策略,確保在灌溉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需要在農田水利工程中融入高效率的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的質量等等。總之只有不斷的優化、學習,才能夠使得農田水利工程中的節水灌溉技術得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