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濤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1)
政務新媒體,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而近幾年來,國家也陸續發布相關文件,力圖使主流聲音和權威準確的政務信息在網絡領域和公共信息傳播體系中得到廣泛傳播。并借助政務新媒體提升引導和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施政目標。
政府職能也叫行政職能,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所承擔的職責和發揮的功能。[1]政府機關掌握著重要的公共權力和豐富的社會資源,是進行社會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力量。而政務新媒體則憑借其即時交互等特點,縮短了政府與公眾的距離,提高了政府部門進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助于促進我國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我國于2008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本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并指定機構負責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的日常工作。”而政務新媒體是雙向溝通的形式,可以實現政府與民眾的即時互動。它不僅有助于政府部門及時向社會公眾傳達正確有效的政務信息,還切實保障了民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所謂公共決策,是政府機構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基于公共利益的根本要求,為處理一定的社會公共事務而實施的公共管理和制定公共行為規范的活動。 而公共決策的科學與否將決定其實施的結果,如果決策失誤,將會破壞政府的權威,甚至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而、政務新媒體則可以作為一個征求民意、傾聽民聲的一個重要平臺,這有助于提高政策的科學性,減少政策推行阻力,切實保障政府決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部分政府部門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其開設眾多的政務新媒體賬號的目的只是為了迎合潮流亦或是應付上級要求,沒有重視政務新媒體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一些政務新媒體僅是發布與其工作有關的內容,且內容言辭官腔十足,充滿說教色彩。甚至,為了遮掩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失誤和推諉責任,對于相關負面報道閃爍其詞,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加劇網絡輿情危機。
政務新媒體中較早出現的政務微博自2009年初現以來,到如今已有10年時間,而對于政務新媒體的管理制度卻并不健全。雖然各個省市各自出臺了相關的一些管理制度和辦法,但大多不甚詳盡,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的變遷。部分政務微博的管理人員也缺乏專業素養,無法及時、規范的有效應對網絡輿情。
我國政務新媒體在引導網絡輿情方面大多以發布官方通告等方式,其話語體系并不通俗、易懂。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往往不為廣大群眾所滿意與接受,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另外,當網絡輿情在網絡空間內快速傳播與發酵的同時,許多政務新媒體即便是發現了相關現象,但其應對方式大多笨拙落伍,缺乏現代媒體進行輿論公關及疏導的技巧與經驗。最終往往是吸引了公眾更多的不滿。
政府部門若是要順利的開展引導網絡輿情的工作,就必須要加強政府自身公信力建設,這是有效引導網絡輿情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足夠的政府公信力,就會導致社會公眾缺乏對政府話語的足夠信任,難以完成預期目標。而建設政府公信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轉變長期以來存在于我國政府體制內部的官本位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政府官員應通過政務新媒體來傾聽民意,以積極主動、負責任的態度來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輿情。
在如今這個信息化時代,政府官員必須要提升對網絡輿情的重視程度,要積極、及時的開展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與應對工作,而這離不開完善、健全的相關管理制度。因此,我國應當出臺一套關于政務新媒體的規范、可行的管理制度,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提供業務與制度指導,提高工作效率與效果。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測,采集網絡輿情的相關信息,在今后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提前部署。
作為新生事物,政務新媒體在實際運行和管理機制上存在許多缺陷。例如缺乏專業的運營人員和管理機制對政務微博進行規范的管理,沒有明確分工、管理職責模糊等眾多問題的存在無法為政務微博的良好運行提供有力保障。[3]因此,政府各部門應當建立專門的政務新媒體管理部門,運用專業人員或者對原有運營人員進行素質培訓,提升其對自身工作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為今后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提供高素質人才。
在引導網絡輿情的過程中,眾多政務新媒體往往各自為戰,各自發布本部門、本媒體所負責的事務,缺乏相互的溝通與互動,無助于更好地引導網絡輿情發展與應對處理工作。所以,這些政務新媒體應當建立一種矩陣聯動機制,完善網絡輿情危機預防和應對體系,在網絡輿情危機爆發之時,共同發聲,采取相互合作聯動的方式共同引導和應對輿情危機,制定公關策略,在網絡上形成一種正面的輿情導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務新媒體是現代新媒體中的一支新興力量,其擁有與生俱來的信息與資源等優勢。雖然目前它的一些表現還不盡如人意,但隨著其不斷優化進步與經驗積累, 在未來將會更好的向公眾傳達政府信息、引導網絡輿情、提供各種服務,從而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