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赟
(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00)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已經百余年,在創造無限可能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也越發顯現出來。自以為智慧化身和萬物主宰的人類表現地過于自信,他們無節制地索取,并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全球范圍內的環境污染問題,異常災害天氣的頻繁出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已經遭到破壞。可喜的是,人類在大自然的報復下猛然覺醒。如今,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話題,《里約宣言》宣告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正式提出,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支持和響應。
人類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要發展,必然要改造自然,但這一過程不能是無節制的,而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實這一概念并不新鮮,在中國古人智慧早有體現,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觀是古代先哲對天人關系反思的成果,這放到今天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天”在中國古代涵義極其豐富,而最早關于天與人關系的記載是西周《大盂鼎》銘文中的“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意思是說,文王治理國家是上天賦予的使命。孔子說“唯天威大,唯堯則之”,他認為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須遵從天道。孟子則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修心養性才能感知天道,完成“贊天地之化育”偉業。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實用學說,但他不是主張漫無節制的索取。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來的,他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認為四時變化為自然現象,“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天有春生夏長冬殺,人也有仁慈德愛刑罰,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董仲舒肯定有意地賦予其意志,視四時變化為天的意志的外顯。在他的理論里,不能認為天被人為的賦予了人的屬性,而應該說“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同時,他還認為人“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總的來說,天人合一是與中國古代整體性的思維模式相關的。“《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也就是天、地、人,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宇宙模式。它將天、地、人看作是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他們之間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并被賦予了不同的屬性和職能。《周易·說卦傳》有“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人三者聯結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宇宙大系統。“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周敦頤認為,在天地人的關系中,人最為獨特,因為人的心靈可以實現與天地萬物相通,且乾、坤融合可以生出萬物,萬物生生不息,而產生我們的世界。但此之中,只有人得到了萬物精華,可以體會其中的變化。
如何能夠把握這種變化,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提出了通過內心修養的方式。《中庸》開篇就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我們如何才能體察到天道呢?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觀點,《孟子·盡心上篇》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性是指“善性”,心是指人的“仁愛之心”,也就是要求我們保持和發展善心。具體來說就是“仁義禮智”四端,它們都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那么,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怎樣的相通之處呢?
首先,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正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也就是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理想境界就是,在恰當合理認識人在宇宙中定位的基礎上,在最大范圍內利用好自然界的資源。“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不過度向大自然索取,要在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熱愛自然,在心中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然后在此之上,恰到好處地發揮自我能動性,創造性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善我們生活的環境。事實已經證明唯有如此,萬事萬物才能往復循環不止。
其次,兩者的內涵要求是一致的。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是在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兼顧人口、資源、環境,既顧及眼前,又放眼未來。而天人合一觀念則始終把天地萬物與人融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所謂“天地之心”,就是將人心與天地合二為一,人自有心,天自有道。心性出于天道,故人不可違天。
西方學者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也有諸多論調。有的學者認為,造成人與自然不協調發展的矛盾根源出自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論,進而有人提出了以自然為主體的生態中心主義論。這種論調無疑是矯枉過正,把天平的砝碼從一端傾向于另一端。然而,儒家價值觀則是強調平衡的哲學。正如蒙培元所說,“人之所以為‘貴’,就在于人能夠實現自己的人性,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完成自然界的‘生生之道’,使萬物‘各遂其生’‘各順其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得到人生的幸福。”在大自然面前,人類認識有時候會片面化,以至于迷失。但人類有是有智慧的,他們往往能從失敗汲取教訓。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性轉化成果,是西方人類中心主義論的升華。它既吸收了 “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又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觀,是我們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