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芳
(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校區,河北 秦皇島 066004)
中華文化當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建筑文化,傳統建筑文化也是通過千百年來各朝各代工匠的不斷積累和傳承以及發揚創新方留存下來的智慧結晶,其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筑語言和不同民族、地域的特征。傳統建筑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交融是實現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凸顯、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顯現出現代城市特色主義與身后文化底蘊的重要路徑和載體,將中華文明的標志呈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語言中極為重視建筑設計的藝術風格、整體的構造以及院落主次搭配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也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古代人民所注重的“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極為看重整體布局和內部構造形式以及建筑整體風格方面的搭配設計。例如我國很多傳統園林、民居村落、寺廟書院等建筑的設計都會取其周邊環境的“勢”,即借助附近的地形地貌,如我國著名的“懸空寺”,既親近自然,而又體現人居之宜,同時又鬧中取靜,凈顯寧靜淡雅之美[1]。
從藝術美學上講,古代的傳統建筑是屬于文化內涵與自然美學的融合,既體現了藝術美感、文化思想,同時也具有自然美學的流暢,體現的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而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建筑的實用性極強,但目前國內對于傳統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文化、語言方面的繼承以及理解僅僅占有一小部分,原因在于古代很多傳統建筑文化和語言的傳承往往是口耳相傳,且代代相傳中往往固守“傳子不傳女”“傳長不傳庶”的封建思想,很多傳統建筑文化中的構造設計,設計技巧都出現了失傳的情況。另外,傳統建筑在不同使其、不同朝代的建筑風格、內部構造都會先了不同的標準化問題,這也是不同傳承方式和不同地區建筑文化語言交流很少的原因所造成的。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傳統建筑的文化層次性和實用性方面的傳承較少,且標準各不相同。以實用性角度來講,建筑的空間布局、規劃、內部構造是其基本內容,但現代卻只能途觀其表,如何設計和建造的手法大部分已經遺失[2]。
傳統建筑文化當中的工匠極為推崇“工匠精神”,具體解釋為很多傳統建筑的工匠追求極致,事事要求完美。尤其一些古代的建筑大家往往要求技術與藝術的相融與相輔相成,既要體現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要求技術工藝發揮到極致。從歷年來傳統建筑修復工程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傳統建筑使用現代技術進行修復困難度極高,可想而知古代工匠的技術水平之高和技巧發揮的極致。
現代建筑設計中對于傳統建筑材料的合理運用原因在于傳統建筑材料具有包含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價值,且具備一些獨特的功能,其是現代建筑材料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現代建筑設計師必須要能夠將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合理化應用。在形制上主要包括建筑物的構造、空間布局和精神特點的演化處理,要能夠將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根據不同地區傳統文化特點和文化內涵進行現代建筑設計[3]。
對于傳統建筑語言中的符號學一直是建筑設計和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在現代建筑在設計中需要對傳統建筑語言進行提煉并高度概括,將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符號在建筑造型、室內建筑圖案中進行合理體現。其次,現代建筑設計中對傳統建筑符號的運用絕不是復古設計,而是運用傳統符號的歷史含義、精神意境,將主要文化精髓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提高現代建筑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城市的標志[4]。
地域環境對于建筑設計造型來講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所以,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建筑語言的傳承與交融中也必須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地理位置、地質條件、歷史文化環境、傳統材料、文化符號、設計風格的合理融入[5]。
例如,黑龍江區域的龍江縣,其地處溫帶大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風大少雨干旱,加急溫熱短促,秋季霜寒較早,其建筑設計風格較為粗獷且需要具備較高的實用性,確保能夠抵御雨熱同季、霜寒早降,建筑的設計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些自然氣候環境的特點和歷史文化傳統,其歷史可直接追溯到上古周朝漢代,歷史悠久且民族特色明顯,古時以滿蒙民族為主。在主要造型設計就需要以滿蒙文化為代表,從保溫、透氣、防寒等角度進行充分考慮。以滿足人民對建筑多功能和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相容性和心理需求。例如傳統的地源熱泵形式為建筑保溫供熱設計,這樣材料和保溫材料的應用、門窗部位的合理設計等。如此才能夠實現傳統建筑語言與現代建筑設計的相融,既傳承了傳統建筑文化,也實現了現代建筑多功能的具備。
將傳統建筑語言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不但能夠為現代建筑提供富有內涵的參考素材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提升現代建筑設計的個性化特點和藝術風格,實現現代建筑藝術文化品質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