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芮
(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機關幼兒園,湖南 懷化 418300)
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非常重要。大量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必須有良好的習慣。隨著獨生子女家庭數量的增加,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和長輩的過分溺愛阻礙了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已成為我們關注的話題。在這方面,筆者認為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關鍵。
幼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他們平時會仔細觀察老師的言行,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于幼兒來說,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老師就是這樣做的!”這就對幼兒園教師的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們做的,自己千萬別做,一旦違反,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
例如,一次主題活動時間到了,當我在組織孩子們收拾積木時,發現果果把積木往玩具筐里一推,我看見后就提醒他:“果果,你為什么不把積木擺整齊,而是直接扔進玩具筐里呢?”果果說:“我看見老師就是這樣收玩具的。”她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就對果果說:“你為什么不早點告訴我這個壞習慣呀?今后,我們要互相監督,不再讓這個壞習慣出來。”因此,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幼兒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
要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就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衛生習慣是幼兒入園之后要養成的第一種習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能夠提升幼兒的自主生活能力,保護幼兒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幫助幼兒養成初步的公共意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因此,作為農村幼兒園教師,我們應重視對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并將其落實到幼兒園課程教學過程中去。
為了培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我制定了幼兒園衛生守則,并將它們以歌謠的形式教給幼兒。同時,我還在幼兒園教室內張貼了圖案活潑、色彩明麗、簡單易懂的衛生知識宣傳畫,將“飯前便后要洗手”“垃圾放進箱”“玩具要歸位”等衛生守則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為幼兒打造了一個干凈、整潔、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發揮了環境的熏陶作用,促進了幼兒衛生意識的養成。
歌曲教學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幼兒衛生習慣的有效方法。教唱《衛生歌》能夠將“講衛生”這一人生準則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輸入幼兒的頭腦之中,進而減輕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難度,促進了幼兒良好衛生行為的產生和重復,推動了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幼兒日常活動是指來園、離園、進餐、睡眠、穿衣、洗理、勞動、散步、自由活動等。由于幼兒的身心發育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忘記行為規律,沖動行事。教師應認真觀察和分析每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特點,及時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創造良好的教育機會,加強孩子的行為實踐,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在打掃衛生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及時獎勵行為習慣良好的幼兒(獎勵小貼紙或當一次小老師)。教師:“這次打掃衛生哪個小朋友表現得最好啊?”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喊道:“我!我!我!”“老師看見佳佳掃地的時候特別認真,還把凳子搬到一邊,是不是啊佳佳?”佳佳驕傲地昂起了頭。教師:“還有皮皮,朵朵,嬌嬌,靜靜,你們搬水的時候雖然很費力,但也從沒想過放棄是不是啊?”“是!”幾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教師:“老師決定獎勵表現好的小朋友每人一個小貼紙,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沒有得到小貼紙的小朋友也不要傷心哦,我們還有很多活動呢!”教師一句不起眼的鼓勵可能就會成為幼兒前進的動力,所以,教師萬不可吝嗇表揚,同時注意引導幼兒反復練習,直至幼兒養成習慣。
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也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原因很簡單。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一直在變化,他們的行為習慣還沒有真正形成。如果孩子們在家里沒有得到父母的熏陶或培養,他們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可能很快就會被拋棄。因此,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教育在家庭的配合和補充下,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家長必須注意以身作則,不要忽略榜樣的作用。
如,家長可在家中為幼兒創設積極健康的環境,帶孩子出去體驗社會,并注意在外出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自主能力、保護環境的意識等。比如,在臨行前孩子穿衣服時,媽媽:“今天你想穿什么衣服出去啊?”孩子回答這件或那件時,家長不要急于為孩子穿衣服,而是要注意引導。如“媽媽聽說你在幼兒園學會了怎么穿衣服,太棒啦!你能給媽媽展示一下嗎?”孩子受到鼓勵后會急于表現,若是表現得好,家長要及時夸獎;若是沒有做好,家長可以用諸如“你已經做得很好啦,媽媽真為你高興,你看看媽媽是怎么做的,就很快能做得更好了”等話語來鼓舞孩子,讓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建議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自尊心。
簡而言之,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養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開始。在教育過程中,對于幼兒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練之以行,持之以恒。根據具體情況,教師應將教育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深入細致地分析指導工作,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