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畔畔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文慧幼兒園,遼寧 盤錦 124000)
家庭是幼兒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從家庭環境著手,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談幾點個人看法。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良好家庭空間的創設和利用,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營造平等、和諧、溫馨家庭氛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在家庭空間的布置上,可以有效利用閑置角落和走廊空白墻面,設立幼兒“創意空間”。大自一個主題空間,小至一幅壁畫圖案,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又可以讓他們施展自身創意。在家庭常用物品擺放時,可以適當增加文字提示,在教育幼兒合理取用的同時,增強他們對文字的興趣。
要為幼兒營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平等交流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在和幼兒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尊重,像對待朋友一樣友好。說話要多用平等的口吻,少用命令的口吻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要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包容,對孩子給予真誠和理智的愛。
行為習慣的養成來自于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因此,家長應給幼兒提供盡量多的鍛煉機會,讓幼兒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都希望為孩子多付出一些,甚至為了減少麻煩和浪費,而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結果是:小時吃飯有人喂,不用洗碗掃地、做家務,長大后缺乏自理能力,待人做事無責任感。小班新學期開始,我將活動重點放在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上,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孩子們學習七步洗手法、教會孩子們怎么自己搬板凳……前兩周需要教師無時無刻地提醒著,可慢慢的孩子們自己搬板凳、自己洗盤子,甚至可以幾個孩子一起搬桌子了。所以說,我們的孩子有這份可以自理的欲望以及能力,只是父母阻斷了幼兒的這種欲望,最終致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幼兒時期不同于嬰兒時期,父母不應該再“大包大攬”,應當培養幼兒穿衣、吃飯、洗臉、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切實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生活習慣培養過程中要允許孩子犯錯和失敗。如孩子自己盛飯時,可能會將飯粒掉在地上,孩子幫忙洗碗時,可能會把碗打爛,這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要過多指責批評,不要打擊他的積極性,更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這是因噎廢食,損失更大。兒童的實踐過程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必須自己親身去體會和感受的。
良好的責任意識,可以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增強做事情的堅持性。責任意識強的幼兒,目標明確,有始有終,遇到困難勇于克服,生活學習中更容易獲得成功。
要培養幼兒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讓他們懂得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時候不該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為。還要讓幼兒學會管理時間,比如:為孩子買個小鬧鐘,每天晚上自己上好鬧鐘,第二天自己起床。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何況是小孩,鬧鐘響了,沒起床,這時候要沉住氣,不要叫醒他,讓老師去評價他的遲到行為,讓他們認識到時間觀念的重要性。通過細小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結果自己擔”,逐步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同時,自理能力也會逐漸提升。
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孩子好奇心強,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家長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還要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
例如: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物品。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后果,應當給予賠償,之后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道歉;再例如:幼兒園里經常會發生挖人的事情,為什么有的小朋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挖傷小朋友,因為他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結果有多嚴重,家長也沒有給孩子機會去直視他的錯誤,所以類似挖人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多。假如家長在第一次挖人之后可以誠懇地陪著孩子一起去道歉,面對自己的結果,用自己的行為去承擔結果,相信以后的他一定會用正確的方式去交往。
幼兒園、家庭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兩大教育資源,良好的家園關系會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孩子們的發展更會在這種有益的施教環境中擁有最廣闊的空間。
充分利用幼兒園“教育園地”“家園聯系欄”,例如里面推薦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捕捉孩子敏感期》《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等書籍,主動購買,認真研讀,加強育兒知識學習。學習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臺,增進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了解掌握孩子在幼兒園的“第一手資料”。
按時參加、主動參與各種家長會,把關心的教育問題、普遍存在的幼兒習慣現象、幼兒園的教育措施等在會上進行交流和互動,談論自己的各方面教育困惑,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汲取別人的良好建議,從而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共同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融洽、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
總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它需要家園合力的支撐,需要家長們可以耐下心、慢慢地陪著孩子共同成長,更需要家長們用長遠的眼光去對待當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