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堯
(四川省古藺縣古藺鎮第三幼兒園,四川 古藺 646500)
引言:情緒調節的好壞往往會直接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良好的情緒調節可以成為兒童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協調兒童與周圍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能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世界,同時在生活中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相反,若兒童的負面情緒未被及時調節,那么,不僅兒童自身容易出現情緒失控,而且會帶給周圍的人不好的情緒體驗。
幼兒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注重幼兒社會適應行為勢在必行。本研究結果發現,3-6歲幼兒問題行為中的注意缺陷問題得分最高,也就是3-6歲幼兒缺乏注意力,而有意注意是感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和學習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發展的基礎,因此幼兒的注意力需要成人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家長或教師培養幼兒專心做事的好習慣,當孩子非常專心做某一件事時,即使是一些我們成人眼里無足輕重的事情時,我們不要輕易打斷孩子,不要對孩子的活動橫加干涉或粗暴的制止。例如,在幼兒正在拼積木游戲而下一個活動即將開始,我們也不要對他強行制止,可以再給他充裕的時間讓他安靜堅持的把積木搭完。
其次,由于幼兒的注意力深受其整個心理水平發展的制約,幼兒的注意力需要依靠活動和操作來維持。當幼兒有直接操作的對象時,其注意往往能保持在操作活動之中,并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否則幼兒的注意容易分散。因此,教師應要為幼兒創設活動的機會并能夠提出活動明確的任務,讓幼兒積極活動起來并自覺有目的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以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力。
最后,由于幼兒的注意力容易深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良好教育環境的創設,減少無關刺激物的干擾,教師的教育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新穎、多樣并富于變化,使幼兒對教育內容始終保持興趣以此來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在孩子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情境時,教師和家長不能一味的批評指責幼兒的攻擊或哭鬧等發泄策略,因為情緒是主觀性的,就無所謂對與錯,然而我們一向認為負面情緒就壞的,應該壓制下去,殊不知,負面情緒不會因為壓抑和控制而消失,強行的壓制下去不僅不會減弱他的力度反而會釀成無法想象的后果,由于長期的壓抑自己,一旦找到宣泄口,負面情緒就會傾瀉而出,進而會影響其后續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與家長與其拒絕它,否認它,排斥它,不如無條件地接納它,認可它,疏導它。
首先,家長或教師可以采用愛與自由的教育實踐家孫瑞雪的情緒命名法來對待正在使用發泄策略的孩子,不去抑制他的情感,家長或教師能做的就是陪伴此時難過的他,之后認真傾聽她的感受并作出認同的簡單反應,可以耐心的疏導他們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教給他們各種不同情緒調節策略,這樣慢慢就能盡可能少的使用發泄策略。
其次,認真耐心地聆聽他們真正的需求并指導他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正確解決此問題,讓幼兒知道采用無理取鬧的發泄策略是不可取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可能會遭受懲罰,要讓幼兒盡量避免使用發泄策略,比如孩子要繼續看動畫片而采取哭鬧或擊打等發泄策略時,家長或教師要極力說明原因,如果幼兒還是堅持哭鬧等,家長或教師可以采取冷卻法或懲罰,讓自己明白哭鬧或攻擊策略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事后和幼兒談談所發生的事情并教孩子應該使用正確的情緒調節策略。
埃利斯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其實并不是當時的事發時間而引起,而是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認知和態度,例如同一個因下雨戶外活動被取消,有的幼兒因想著無法去玩滑滑梯而悲傷沮喪,而有的幼兒想著下雨可以在室內好好看書或動畫片而高興,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所以采取認知重建策略的人經常會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消極事件,從而自己不受負性情境的影響,進而有著更好的行為表現以及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或教師是怎么調節好自己情緒的行為都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作為完全感知器官的幼兒就會對家長或教師的行為作出反應,基于此,家長或教師就應該以身作則,在口常生活中,需要經常采用多種角度看待問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所面臨的任何事情,向孩子展現出積極樂觀的一面,這樣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深受影響進而善于采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任何所面臨的情境,從而越擅長運用認知重建策略。
其次,教師或家長可以經常向孩子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以及結果,如當孩子看了很久的電視后,家長或教師向孩子清楚的解釋不能看電視的具體原因,以及還可以讓幼兒從另外角度想不看電視不僅可以做其他更有趣事情而且還可以讓電視也可以休息休息,最后,讓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積累孩子的社會經驗,經常從不同的角度向孩子描述同一事情,同時也鼓勵幼兒從不同的方面描述同一件事,以此鼓勵幼兒積極運用認知重建策略。
結論:有效的情緒管理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意義非凡,其中家庭、學校均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廣大研究者應該從兒童自身的需求出發,幫助他們解讀情緒,盡可能從源頭上為兒童的情緒管理提供更加切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