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馬屯鎮北倉口小學,河北 衡水 053100)
小學數學傳統教學觀一直認為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來源,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內容的過程,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形成與發展。為了保持小學數學教學活力,教師要克服教學資源缺乏的情況,樹立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積極尋找并加以甄別有效的課程資源,使新課程資源更科學、合理的應用于教學實踐。小學數學教師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只是獲取新資源,還包括對閑置和浪費的教學資源的轉化與加工。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靈活應用教學資源,以求的小學數學課程更大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取材應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靈活對教學資源進行重組。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把握教材、駕馭教材等文本資源的能力對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要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用現代數學的觀念去審視和處理教材,向學生傳遞一個完整有效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建構一個融會貫通的數學認知結構。而這種認知結構,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在教學“長度的認識”一課時,考慮到學生手頭所使用的鉛筆有長、有短,測量時滿足不了建立1 分米=10 厘米長度的概念,也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體驗的需要;另外,它很難賦予學生的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學生沒有多大的挑戰性,只是為了老師說量而量。因而,我考慮到,低年級的孩子經常喝牛奶、飲料,盒裝的飲品都會配上一根吸管。同一型號的吸管長度一致,因為年齡特點,大部分孩子對于把食物引入課堂很有興趣,他們會把了解和體驗吸管的長度當成是很快樂、有趣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會非常高漲。于是,我把教材進行這樣的改編與重組:
第一層次猜吸管的長度
師:“旺仔牛奶的瓶裝高度是9cm,想配一支吸管,誰能猜出出這支吸管的長度?”
學生有猜10cm 的、11cm、12cm、13cm 等,但就是沒有9cm 以下的。
師:為什么你們猜的吸管都比9cm 長呢?
生1:沒辦法喝完
生2:夠不著底……課堂可真是熱鬧非凡,學生情緒高漲。
師:吸管現在擺在桌子的抽屜里,拿出來量呀!
學生開始操作了,不一會兒,學生高興地喊著:吸管的長度是10 厘米。
師:10 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一個新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
師生們推出10cm=1dm,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第二層次:比一比,體驗與1 分米相關的長度
師:同學們,拿出文盒里的鉛筆跟吸管比一比,哪些是比1 分米長,哪些比1 分米短,哪些跟它的長度一樣?
這樣,學生的操作空間更大了,有的量,有的比,進一步讓學生感知和體驗到比1 分米長或短。這樣的層次性設計,促進了學生去感知和體驗1 分米長度的心理需求,他們全情投入,人人參與測量吸管,個個參與設計吸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努力做一回學有所用的設計師!進行了這樣的教材改編與重組,有效地把教材知識過程化地向學生充分提供從事喜愛的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有效地融學生的所需的學習材料為最佳的課程資源。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大全
學生個體差異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學習實踐中要及時發現這些生成資源,如果能以充分適用學生身邊出現的“錯例”作業作為學習資源,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學生以同伴的“錯誤”反思自已的解題過程,辨析自已的解題行為,就能減少解題失誤。例如,教學《分數混合運算》時,經常因個體審題、分析、學習習慣等存在偏差,造成計算上的一些失誤。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常以學生出錯的“實例”展開分析評價,讓學生借助身旁真實的錯誤資源促進他們自我反思,從情感上入手,真正鞭策自已正確構建的分數混合運算的知識網絡,讓真實的數學課堂是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人文化。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的生活周圍,有許多可利用的數學工具,這些熟悉的小“資源”,選擇應用得當,它們之中蘊藏著數學“大智慧”。它們可以來進行數學游戲或學習,并能從中感悟和理解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方法,有時還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作為突破學習的重難點的憑借物,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教學效果。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旋轉”這一知識,常常要應用到把一個簡單的圖形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0,卻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導致學生對這部分的學習內容產生了畏懼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借鑒到了一種有效的“旋轉”指導方法:巧用鐘面,快樂“旋轉”。俗語說:“經驗是第一位老師”。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時鐘“鐘面”很早就開始接觸,他們已積累了很多有關鐘面的經驗知識:時針與分針的夾角一大格30 度,三大格就是90 度,6 大格就是180 度等。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把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與鐘面聯系起來:旋轉點當成是分針與時針的那個交叉點,二是旋轉的方向看鐘面上數字的變化是順時針或是逆時針;旋轉的角度用鐘面上的格來確定;把關鍵線段移好位置后,再去思考其他的線段。例如,筆者應用自制了一個“多功能鐘面”教具,在旋轉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如何借用鐘面旋轉。這樣有效地開發學生的身邊生活工具的應用資源,對于同一教學內容,達到了料想不想的學習效果,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效。在測查圖形旋轉知識的應用中,正確率非常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一項長期的、曲折的過程。作為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主體的教師,應該更具有明確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與責任,要使其充分理解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之間的辯證關系,把不同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有效地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