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徐瑩
(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委黨校,陜西 商洛 726400)
對于國內外的學術界而言,城鎮化這一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城鎮化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講,不但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是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而狹義的城鎮化意味著與這個國家每一位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我國的城鎮化體系是以大城市為主體,中小城市為框架,而中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體系。其規模等級和結構的比例是較為科學合理且符合我國的各個地區實際發展情況的。
1.從我國的三大產業的總體的就業人數所占比例來看,我國的農業就業人數比例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比例高。
2.傳統的農民的生活方式是用土地進行生產和種植,入城市的農民,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能力,普遍工資和福利待遇較低,嚴重影響了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數。
3.由于我國的大多數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且我國的整體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和覆蓋率低下,城鎮化無法協調、健康的發展。
陜西省內流動人口近年來已經由12.6萬人增長到了60.7萬人,而省際流動人口由原先的6萬人增長到了29萬人。由于陜西省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關系,導致陜西省內大部分的流動人口都是來自于省內的長居住地以外的地區。
從陜西就業結構變動來看,第一產業的整體提供的就業崗位的比例在不斷的下降,但是仍然是處于首位的。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在穩步的發展,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的比重在不斷的提升。
陜西城鄉居民在收支水平、文化娛樂支出比重等方面差距依存,而且城鄉的居民在人均收入、消費水平、投資理財等方面都逐漸的呈現增長的趨勢。
總而言之,從區域空間整體來看,陜西城鎮化發展的經濟響應系數具有較強的空間差異性,除延川、甘泉外,從2000年開始,其余城鎮在經歷了城鎮化經濟響應系數的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陜西省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國的省份中居20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33319元,在全國排19名,同比增長了8.1%,而陜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1213元,在全國居29名,同比增長了9.2%。這些數據清楚的表明了陜西省的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意識和理念也在不斷的變化。
2017年,居民對于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全省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也進行了完善,居民看病等更加的方便;陜西省的城鄉的低保標準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夠給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的資金補貼;并且整個陜西省居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穩定的增長,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565萬的貧困群眾成功的實現了脫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建設和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陜西省在全面的建設國家級的中心城市。政府部門也在加強與甘肅和山西兩省之間的共同合作和溝通交流。同時,政府還在重點關注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推進實體經濟和現代科技的技術創新和發展,推動綠色人文城市的建設和治理,加強人性化服務和管理。
城鎮化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農民生活的地方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并保障農民在城市中正常的居住、工作、消費各方面的需求,只有城市提供滿足農民正常的生活和基礎的保障,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的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陜西省目前已經全面的放寬了城市的落戶條件,將逐步的完善和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將進一步的推動醫療和教育等公共資源的保障,優先保障落戶人口和城鎮基礎建設的用地,提高農民工的就業率和個人的職業培訓。政府將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優惠推動城鎮化的發展,逐步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陜西省政府應該根據地區的特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建立草地、林帶等生態空間,加強綠地系統的建設。
本文主要從陜西省的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出發,分析我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陜西省的城鎮化發展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價值。未來,陜西省不斷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加快城鎮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鎮空間結構的建設,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注意可持續性,逐漸的縮小各個地區之間的差異,一定會向世界展示出一個和諧穩定的陜西新型城鎮化形象。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鎮居民生活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