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成年監護制度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保護,是保證他們能夠參與民事活動。成年監護制度因為社會及家庭原因,較未成年監護制度來說,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監護制度主要還是針對未成年人來設立的,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身體問題、精神問題導致成為限制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成年被監護人的權利,如何根據監護內容的不同制定相應的監護制度,如何完善監護制度的法律體系,多角度、多措施保護成年被監護人的法定權利,保障成年監護人的人權。使我們當前應該考慮的。
《民法總則》相對于《民法通則》來說,對于成年監護制度已經進行了創新和完善,《民法總則》的頒布對成年監護制度的完善意義重大。《民法總則》首先明確了“成年監護”的概念,這標志著我國成年監護制度的確立?!睹穹ㄍ▌t》盡管已經對成年監護制度進行了規定,但是該規定中有關權利義務的區分不明、監護人的范圍過窄、監護方式單一,不能夠很好地對成年被監護人的權利進行保護。
《民法通則》中有關被監護人主要是針對“精神病人”來設定。但因為被監護人不僅是“精神病人”需要監護,那些因為年紀衰老智力衰退或者疾病導致能力喪失的老年人,也需要監護。《民法總則》中對這一概念的更改,成年被監護人的范圍進行了擴充,更加符合我國現在老齡化的社會中對老年人的權利保障。把完全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和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納入保護范圍,不僅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對成年人的關愛,更是時代所需。成年監護制度的功能是彌補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的不足。把成年監護制度明確下來,把成年人的監護制度和未成年的人監護制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對成年人權利的保護,更是以制度的方式來彌補成年人因為客觀原因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成年監護的方法多樣化,我國現在已經進入到老齡化階段,原有的《民法通則》對精神病人的監護是以法定順序來定監護順序的,《民法總則》對于監護順序進行了擴充,可以根據成年人意愿協議選擇監護人,這更有利于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對成年人權利的保護,更有利于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更有利于對現代化經濟的發展。
成年人的監護制度確立,盡管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是對于人數眾多的成年人來說意義重大。監護人可以以協議方式的確立,這使得成年人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監護人或者監護機構,這是成年人權益得到保障的有力措施,也體現了民法指導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基礎上、在有利于被監護人的條件下,著重突出了成年人的意愿,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成年監護制度的設立,不僅要保障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還要尊重成年人的意愿。二者要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保障成年人的權利,這才是成年監護制度確立的初衷。確立成年監護制度,首先要明確成年人的意愿,在事前確認成年人意愿的真實性,不能讓不法機構鉆了法律的漏洞,一味的追求成年人的意愿,導致成年人的權利不能得到保障。在確定監護人或者監護機構之后,要選擇好監護人,因為成年人已經是全部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沒有能力去維護自身的權利,要指定村委會、居委會盡到監督人的義務,在面對被監護人有利而又必須征得監護人同意的情況時,不能因為一些情況而置成年人的權利與不顧。遇到此種情況本人、家人、村委會、居委會有權申請法院做出裁定或者判決以此來保護成年人權利。成年監護制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保障成年人的權益。
我國對于成年監護制度的確立,監護對象是指不能辨別自己行為或不能完全辨別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對行為能力的判別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是被宣告人欠缺行為能力、其次是必須經過申請、最后是要有法院的裁定。但這個裁定可以根據宣告人的恢復情況進行撤銷。由此可見,法院作出裁定之前必須存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要有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發生,這樣法院才能以法律的角度來確立被宣告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缺失,但這就存在有矛盾,法院做出裁決之前,該人已經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做出的民事行為能力自然是無效的。其次、對于裁定的撤銷條件也存在矛盾,如果宣告人已經恢復,并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做出的民事行為自然也是有效的、也有承當該民事行為的能力。而非法律規定的需要經過法院的撤銷宣告才能恢復宣告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立法的目的就是讓成年監護制度和民事行為能力分開。對于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必須要經過法院的宣告,才能獲得成年監護的權利。但因為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由存在到不存在轉變的過程,成年監護對象往往會存在殘存意識表示的能力。法院的宣告要根據每一個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情況,采用個案審查的方法,來最大限度的保障能力欠缺的成年人權利。但部分學者認為、對每一個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進行個案審查、加大了法院工作的壓力、也浪費了法律資源。筆者認為不能單純性的考慮法院的工作負擔,更要以成年人的權利為重。我國的行為能力宣告大部分牽扯有其他民事或者刑事案件。法官在宣告時要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以及被宣告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來做出判斷。這樣不僅沒有浪費法律資源還更加全面的維護了這部分人員的權利。成年監護制度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自然人的合法權利。
我國民法總則中有關成年監護制度的法律規定并不完善,監護制度受到被監護人的行為能力的制約。這就容易造成被監護人的行為能力在監護中被強制剝奪。我國設立的監護制度是單一性的,而被監護人的行為能力可能是多層次性的。法律中關于監護人的選擇標準的規定不明確,對于已經選擇有監護人的被監護人,因為自身民事行為能力的缺失,被監護人對監護人不具有拒絕權和否決權,這樣的法律規定容易造成被監護人的自身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成年監護制度,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程,成年監護制度的確立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那些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的權利。但在實際中存在多種不合理性或者不利于成年監護的情況,比如:成年監護中,監護人權利過多、義務過少。監護人的報酬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大都是無償性的,這不利于提高監護人或者監護機構的積極性。監護人如果在監護過程中,發生損害時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另外還有被監護人的財產存在監管漏洞,監護人與被監護人關系親密,再加上被監護人已經或者部分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處于弱勢,被監護人的財產很輕易的就在被監護過程中造到監護人的侵吞,這給被監護人的財產安全帶來了隱患。
還有,在協議監護中,監護人是否履行自己的監護義務需要法律和機構的監督。盡管《民法總則》已經對成年監護做出了一些規定,但是成年監護需要更多的法律去規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成年被監護人的權利需要法律來保護、監護的義務需要法律來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