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根據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等院校要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全方位開展服務。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再次強調,現代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要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為行業發展提供政策引導和信息支持,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囊幫助和技術支撐,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平臺,讓學校成為行業、企業、政府、學生之間的紐帶,與社會、企業等建立多方參與的合作平臺,實現融洽、共贏和協同發展。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有社會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為了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術人才,教師必須擔負起社會服務的職責,通過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帶領學生頂崗實習,下企業鍛煉等方式,提高自身社會服務能力,承擔起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職責。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由地方社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決定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取決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教師的發展。要想取得好的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必須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課量較大,教學任務繁重,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在職稱評定條件當中,教學和科研作為硬性條件比較受教師的重視,而對于開展社會服務方面則明顯不積極。另外高職院校教師基本上都是來自學校,缺少企業實踐經驗,對于企業項目有畏難情緒。學校雖然愿意讓老師們去企業服務,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但是又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教學任務、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傾斜,導致教師對社會服務意識淡薄,缺乏熱情和動力。
目前,在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都有教務處和科研處作為專門的管理機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并且都已經與職稱評定掛鉤。但社會服務既缺乏完備的專門管理機構,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很難激發出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會服務能力難以提升。
目前高職院校飛速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造成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影響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在社會服務項目啟動方面,資金短缺,人員短缺,造成社會服務在市場開拓和人力物力投入方面捉襟見肘,開展的社會服務局限于社會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指導等方面,造成形式單一,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缺乏社會影響力。
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是學校專業與企業需求相契合。加強專業建設,是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專業是高職院校的品牌和靈魂,專業建設的水平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校企合作是促進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學生企業認知、頂崗實習等方式,能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熟悉工作流程,為畢業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到企業鍛煉和兼職,掌握企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有機會還可以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完成企業訂單等任務。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綜合實力,還為企業做了貢獻,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達到三方共贏。
高職院校要處理好和政府、企業之間的關系,積極爭取外部資源,優化整合內部資源,促進院校社會服務品牌提升。通過組織行業重大活動,參與政府行業政策制定,整合校外資源,使各方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建設學校社會服務品牌。通過集中力量發展優勢專業和專業群,合理配置校內優勢資源,促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關鍵能力的形成。
高職教育的辦學水平要經過社會的檢驗。一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二是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能力的檢驗。要整合校內外服務資源,將社會服務內容與專業建設和企業需求對接。企業可以為教師提供科研設備、經費、技術、材料、環境、平臺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開展深度合作,打造社會服務品牌。
高職院校要打造社會服務品牌,就必須把社會服務和教學、科研合理對待。首先要把社會服務列入學院重項工作,成立社會服務領導小組,組建以組長為首的社會服務團隊,加大社會服務工作開展力度。二是參照教學、科研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激勵措施,并把社會服務與教師評優、晉升、職稱評定等諸多和教師利益相關的因素掛鉤,為教師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提供堅實的后盾支撐,讓教師真正能從教學、科研中解放出來,在為社會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
社會服務職能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指標,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才能有效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