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就業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一直是政府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而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更是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今年全國遭遇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特殊時期如何做好應屆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我們高校就業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作為一線就業輔導員,筆者在開展實際工作中發覺以“人職匹配”為目標導向的精細化就業指導,能夠更好的掌握學生和企業的需求,搭建學生求職和企業招聘的橋梁紐帶,更有效的促進應屆大學生就業。而該模式以“1對1”持續的深度輔導為載體,在實際運用能夠及時疏導學生在疫情持續期間出現的焦慮情緒,及時解決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筆者認為,所謂以“人職匹配”為導向的工程專業本科生精準就業幫扶模式,是著眼于大學四年的個性化動態式全程化的職業規劃輔導,以“1對1”深度輔導為主要開展工作的載體,幫助學生在畢業時實現最優的就業選擇。
“人職匹配”以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為工作目標,以達成學生的就業滿意度為工作方向,在推行的過程中,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即便有些學生的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行業現狀出現偏差,以“1對1”深度輔導為主要載體的精細化就業幫扶也能幫助其盡快調整心態,轉變思路。
“人職匹配”為導向的工程專業本科生精準就業幫扶模式,強調堅持以畢業生為本的核心立場,在掌握學生個體差異化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意愿,有的放矢開展細化的就業指導工作。嘗試以工科專業學生大一到大四全過程切入就業指導,并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開展精準幫扶,從而全面提升就業質量。
“人職匹配”為導向的工程專業本科生精準就業幫扶強調重視個體的實際需求,重視個體的差異性,對學生的指導貫穿在大學四年的全過程,根據學生的思想轉變而實時進行調整,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筆者作為一線就業輔導員,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幫扶模式:
(一)依托團隊相關輔導員的“1對1”深度輔導,以工程專業學生開展分類職業指導為重要的切入點,并提供跟蹤式服務。
(二)面向工程專業大二、大三學生開展四個“一”工程
四個“一”工程,即在學生進入畢業年級之前,至少參加過一次深入企業的實習調研、參加過一次考研經驗交流、參加過一次出國交流、參與過一項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為了鼓勵學生參與的熱情,可將活動與學生的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大學生團校的各項活動相結合,與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等模式推進,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學分獎勵。
四個“一”工程的推行,是為了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好的了解未來就業的幾個方向,從而激發他們思考,在大四畢業的時候是選擇求職、考研、出國,還是創業,幫助學生更好的規劃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
(三)深化與招聘用人企業的合作
深化與招聘用人企業的合作,能更好的搭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是我們高校就業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實際上,各學校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中,都會逐漸累積起一些招聘企業的資源,這些都有助于我們推進本科生的就業工作,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
1.可以面向長期合作的招聘企業,定期組織學生外出企業開展實地調研,時間較長(為期半個月以上)的實習等,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行業,了解企業,從而更好的認知自我。
2.可以面向長期合作的招聘企業,招募企業資深人力經理做學生的企業求職指導師,給學生講解怎么撰寫簡歷,如何準備面試等,傳授應聘的實操技巧。
3.對已就職學生跟蹤調研,進一步掌握學生入職后“人職匹配”的動態,并及時收集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
(四)針對意向考研學生組織經驗交流會
面向意向考研的學生組織經驗交流活動,助力學習。
(五)針對意向出國學生組織經驗交流會
面向意向出國的學生,請已經在國外深造的學生遠程(利用微信,視頻會議等)傳授經驗,能幫助應屆意向出國的學生更好的了解國外學生的實際狀態,助力于網申offer。
(六)針對意向創業的學生組織相關競賽、沙龍、小微企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等,幫助學生做好創業準備
鼓勵意向創業的學生積極參與在校期間的各項創業類比賽、競賽,組織創業人物面對面沙龍,建立高校小微企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等,引導學生在校期間盡可能的多做創業嘗試,為畢業后的實際創業做好積累和鋪墊。
以“人職匹配”為導向的工程專業本科生精準就業幫扶模式,更強調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過程積累為手段,在實際開展工作中得到了來自學生較好的反饋。
特別是今年突遇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各地高校均采取了延期開學不返校的措施來配合全國的抗疫工作,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求職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更著眼于以學生為中心的以“人職匹配”為導向的工程專業本科生精準就業幫扶模式,經過從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鋪墊,到了大四畢業年級,輔導員以“1對1”的深度輔導為載體開展個體化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時,更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接受,也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做出自己最優的就業選擇,實現就業目標和提升學生的滿意度。
預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積淀,持續的運用該模式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形成一種可以良性循環的合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提高學生和招聘企業的就業滿意度,從而達到我們開展就業指導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