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水土流失防治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3)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比較復雜且長期的過程,想要保證各項工作的進行,就必須要借助大量的數據信息來進行分析和判斷,以便能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環境建設,使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得以順利實現。就當前情況來看,我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依舊存在較大不足,這不僅是因為人員和技術方面的問題,也是因為信息不足所造成的狀況,亟待提高科技檔案等各項工作的水平,充分發揮科技檔案的利用價值,促進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順利開展。
由于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難點較多,需要堅持高起點與突出重點、前瞻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來進行課題研究,致力于解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提高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整體效益。通過課題研究而積累下來的科技檔案,能夠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比如河北省某單位開展了《燕山山區水土流域規律研究》課題,通過15年的時間進行徑流泥沙的觀測,且逐漸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檔案。通過對這些原始檔案進行整理后,能夠作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參考依據,減少因信息不足造成的問題,從而保證各項工作的有效進行[1]。
根據國家要求,許多科研院所逐漸改變了自身的發展模式,通過各種方法為社會提供有償性的技術服務,在發揮科技檔案利用價值,促進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順利進行的同時,使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不斷提升。比如由科研院所進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意義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為工程項目建設單位提供科學的水土保持方案,使科研院所的技術服務逐漸擴展到電力電信、交通運輸、工礦企業等各個行業領域,使得生態建設、人為破壞環境的治理、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等工作得以落到實處。總之,各個科研院所借助科研檔案向社會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服務,能夠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來提高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促進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在進行科技檔案的利用和管理工作時,必須要及時轉變工作人員的理念,將“泛檔案”的價值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確保工作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現代化科技檔案所具有的高價值、低密度、碎片化等特點。在傳統的科技檔案工作中,普遍都是采用結構化單一模式來進行,這很難滿足檔案工作的實際需求,難以發揮科技檔案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整體價值。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將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資源納入到科技工作范疇,并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以便能夠對科技檔案工作進行更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審查[2]。同時,對于數字化、個性化和碎片化的檔案信息也要加以重視,便于將科技的發展過程充分反映出來,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支持。
由于科技檔案的信息量較大,若是僅僅依靠傳統、單一的工作方法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難以保證檔案工作的整體效率。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各種現代化技術來構建“數字化”科技檔案管理系統,幫助工作人員更加快速、準確地進行檔案收集、檔案查詢和檔案利用,使科技檔案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使用效率得以有效提升。隨著科技檔案的采集和利用方式更加多樣化,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檔案工作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發展趨勢,需要做到熟練運用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等,通過這些技術對科技檔案進行遠程化的采編和傳遞,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科技檔案的查詢和利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3]。
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各種現代化技術被應用到檔案工作中,對提高科技檔案的工作效率起到了較好的積極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大部分工作人員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將不同的技術結合起來,使得科技檔案工作的進步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4]。因此,為提高科技檔案的利用率,使科技檔案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需要重視對不同技術的結合運用,比如縮微影像技術與數字影像技術的結合運用,這兩者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使科技檔案的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縮微技術能夠解決大型圖紙等檔案的存儲、檔案的保存期限、檔案的標準化及其法律效應等各方面的問題,通過數字交換技術和光盤存儲技術能夠解決檔案的閱讀和利用等各方面的問題。總之,將不同技術結合運用是提高科技檔案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這一點,并加強技術結合運用的研究,使科技檔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將科技檔案應用到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已經成為了環境部門的重要發展方向。為充分發揮科技檔案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需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對科技檔案服務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做到滲透科技檔案“泛檔案”價值理念,建立“數字化”科技檔案管理系統,重視不同技術的結合運用,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科技檔案工作水平,充分滿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