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顥 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009 年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文旅融合作出了重要指示,即通過文化促進旅游產業,通過旅游展示更多的中國文化。這也是寧都儺戲的當代發展路徑。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背景對寧都儺戲的當代價值與傳承進行分析。儺戲作為江西省寧都縣的重要傳統文化,對當地的文旅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其風格古樸,具有非常濃厚鮮明的中國傳統特色文化的特點。儺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儀式性的活動來保求當地風調雨順,保佑當地人民的生活富足。寧都儺戲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非遺”的帶動下,儺戲的傳承與保護迎來了新的發展與挑戰。寧都儺戲是極具客家文化的一種民俗遺存,是當地人非常重要的信仰之一。在農耕時代,儺戲是人類與自然的溝通介質,至今依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儺戲儀式主要在廟宇或當地祠堂開展,表演儺戲時,表演者需佩戴儺面具,穿搭儺戲服飾,根據角色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服飾搭配,一般紅色代表男性,綠色代表女性,道具通常是令箭、令旗、令尺、法印等,同時伴有樂器伴奏,如嗩吶、鼓、鑼等。改革開放以后,儺戲作為內涵豐富的歌舞戲劇表演形式,逐漸演變成一種戲曲形式,流傳下來的表演劇目共有24 個,每個劇目都具有很強的文化魅力。通過這些古樸的戲曲劇目,我們能夠看出當地人們對祛災納吉、保佑平安的祈盼心理。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寧都儺戲的當代價值
所謂文旅結合,就是厘清文化與旅游的關系,結合兩者的特點,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儺戲作為寧都當地古老文化的一種,對于當地旅游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對古老文化振興的相關建議,寧都縣要緊跟黨的步伐,大力發展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充分發揮儺戲在民俗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價值,通過儺戲讓更多人了解江西,了解寧都[1]。目前,寧都正在朝此方向發展,創新的藝術作品《儺·情》就先后登上了北京舞蹈學院、國家大劇院、清華大學、敦煌大劇院等場合的舞臺,使更多人看到了儺戲的精彩一面,儺戲的文化品質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寧都是江西省贛州市的一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也是西部大開發政策中的特困片區。雖然寧都縣屬于特困縣,但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農業發展良好,還有翠微峰景區,這對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前,寧都縣的經濟中心仍然放在農業發展上,對文化旅游的關注度較少,當地也很難打造出能代表寧都縣的文旅產品。而儺戲正是能夠代表寧都縣、推廣寧都文化的一種文化旅游產品。寧都人對儺戲有更深入的認識,更了解儺戲的珍貴性。所以,借助儺戲表演的文化與社會功能,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寧都文化。
從目前寧都縣的文化發展現狀來看,儺戲并不能完全代表寧都文化,這是文化旅游的轉變不夠深入導致的。目前,寧都的旅游產品更多地表現在自然景觀中,游客來到此地只能感受到觀賞性的旅游風景,并不能深刻感受到寧都文化。而儺戲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原始儺文化的基因,也是寧都縣人民智慧的結晶[2]。通過儺戲的表演,游客能夠更立體地感受到當地人民的善良淳樸、熱情樂觀、自信自強等性格品質,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寧都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通過文化旅游的推廣,以文化促進旅游,以旅游承載文化,利用儺戲來突出文化旅游的價值,使寧都縣能夠在文化上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夠在旅游產業中拓展豐富的旅游產品,進而實現從景觀旅游向文化旅游的轉變。
對于儺戲的傳承,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一張內涵豐富的文化名片。第一,以儺戲文化促進旅游。對于游客而言,初來寧都對儺戲非常陌生,而觀賞儺戲一定要了解儺戲的文化背景與發展。所以當地要非常直觀地介紹儺戲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儺戲的起源背景以及對當地人的影響等,這能激發游客對儺戲的興趣,從而借助儺戲文化促進旅游的發展。第二,以儺戲表演促進旅游。儺戲的表演具有非常古樸的特點,其面具、服飾、道具等都有特別的設計,作為儺戲的傳承人和受益人,當地相關單位需要將儺戲的表演豐富化,但不要破壞儺戲的口音、語言和表演形式,讓游客觀賞到純粹的儺戲表演[3]。第三,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要想讓儺戲成為旅游產品的一種,就要讓游客深刻感受到儺戲的意義。在游客觀賞儺戲前,可以由專業的導游或儺戲繼承人詳細講解本場儺戲的表演內容、劇目的形成與延展。儺戲作為寧都縣文化旅游的中心產品,不僅能讓游客感受到當地人輝煌的歷史和時代的變遷,更能讓游客感受到人們對古老文化的熱愛,從而從信仰中找到前進的力量,這也是要打造儺戲文化旅游名片的重要原因。
中國自古以來都以地大物博著稱,不同的地區既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不同的差異性。這樣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為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保證儺戲旅游保護渠道,當地相關單位應盡量調動儺戲表演者的積極性,寧都縣儺戲的生產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衍生的,當地可以整合多方力量,并利用現代媒介傳播,來打造儺戲文旅品牌[4]。當地可以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強效益為目標,以傳承文化為宗旨,打造儺戲旅游保護產業鏈。第一,儺戲人的保護。寧都縣當地人對儺戲都比較了解,可以由當地人來拓展對儺戲的學習與表演。第二,儺戲表演保護。對儺戲的表演保護,要展現出儺戲的創作背景與意義,增強儺戲的內涵。儺戲有固定的表演時間、地點、路線,有固定劇目和儀式過程,這對于儺戲表演者而言,是一種信仰,是維系人與自然情感的方式,所以對儺戲的表演保護,應認同其傳統文化,并對其傳承有自覺意識。
現階段,不少文旅產品結合了數字化技術,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下,游客們能迅速、便捷、詳細地了解到儺戲的文化內容。當地可以建設儺戲展示區、舉辦儺戲展覽,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中展示儺戲的面具、服飾、道具、曲目等,通過視頻、圖片等,讓人們認識和了解儺戲。結合紙質版展示和實物展示的方式,將保護與宣傳融為一體,不僅讓更多人認識到儺戲,也讓人更加重視儺戲的傳承,讓游客看到原生態民間的習俗和生活儀式,從而塑造出寧都人們的精神狀態,形成儺戲人的集體記憶[5]。另外,由于寧都儺戲表演使用的是當地方言,這對于外地游客而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推廣儺戲,使觀賞者了解儺戲的內容,當地相關部門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清除語言障礙,如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展示儺戲的以往演出片段,并制作好字幕,或者可以直接在儺戲的表演過程中加入字幕。這樣,游客在現場觀賞時,便可了解臺詞詞義。以上幾種展示儺戲資源的方式,不僅是對儺戲的一種保護,也是對文旅結合下旅游產品的一種保護。
寧都儺戲是一種極具文化審美和藝術價值的劇目形式,對于寧都縣的文旅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只有加強對儺戲的保護與傳承,才能夠再現古樸寧都文化,才能夠深化當地人對儺戲的熱愛,才能更好地傳承儺戲,讓更多的人了解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