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琨
(甘肅省天水市第三中學,甘肅 天水 741000)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域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是地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的表現。地域特色文化能夠反映自然、社會的本質和問題,具有臨場感,容易讓學生獲得共感的認識,也易促進對已有知識、體驗的學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校本課程作為三級課程體系的“末梢神經”,是學校教育中最能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學校“文化立校、特色辦學”的主要抓手。
有一座城市,她靜臥在秦嶺腳下,千百年來,她潤物無聲,卻成為了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她,就是天水。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得名。天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孕育了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石窟文化、先秦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等五大文化,有“羲皇故里”之稱。這里有著廣袤豐富的地方音樂文化資源,天水民歌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音樂文化,是起源于隴右地區的老百姓中間,是勞動人民的歌曲創作,一般是集體口頭創作,口耳相傳,世代相傳,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是他們獨特文化的一部分,歌曲有的是在勞動時候所喊的號子,有的是閑暇時表達的對生活的美好祝愿,有的是生活當中的智慧,還有節日的社火歌、節氣歌等。它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它語言質樸、簡潔明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民歌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印記,是發自民族心靈深處的聲音。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民歌,歷經時光淬煉,依然動人心弦。然而,西方音樂及其教育體制已在中國學校教育中根深蒂固,具有商業性質的大眾音樂文化已無所不在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使得具有鮮活特征的本土地方文化逐漸消亡。“地域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不斷被邊緣化,所有這些都不得不讓人擔心,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逐漸喪失對“根”的文化記憶。天水民歌也不例外,它的創作、流傳、發展現狀堪憂,亟待保護、重拾與復興。高中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地方音樂文化要素與課堂音樂教學相互滲透、融合,產生出具有鄉土色彩的校本課程,它的設置與推進,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在音樂情感體驗中獲得更多的共鳴,并引導學生獲取獨特感悟,升華對生命的理解。這種在學校教育中播種民族文化種子的嘗試,必將有其深遠的影響。
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我國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讓學生從小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傳統文化是我們追尋先進文化的根脈,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天水市三中在天水民歌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穩扎穩打,實施了“三步走”策略,具體步驟如下:
我校遵從“文化立校、特色辦學”的理念,面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深入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系列活動,開設了泥塑、剪紙、戲曲、秦州小曲等非遺課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者。
學校順應國家“推廣非遺成果、保護地方文化”的號召,積極進行相關音樂校本課程的探索和試驗,經過搜集歌譜、采集音頻、選曲打譜、編輯定稿等環節,順利開發了《天水市三中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教材——天水民歌》。該套教材在高一《音樂鑒賞》課上一經試用,馬上受到了同學們的追捧,使原本“禁聲”的《音樂鑒賞》課堂瞬間歌聲不絕、活力四射。老師通過分析講解千百年來,天水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出的天水民歌(主要是山歌、號子和情歌)的曲調、歌詞、韻律、節奏以及題材、情感等,引導學生在演唱時展開大膽且合理的想象,寓情于景,感受本土聲樂作品的形式之美和人性之美,既提升了學生的鑒賞力,又讓學生領悟蘊含其中的故事、民俗、哲理等。學生在一首首來自“身邊”的親切音樂的品鑒和演唱過程中,真實感悟了當地民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貼近生活,感情細膩淳樸的文化內涵,以及表現形式多樣,多用比興、比喻等手法,表達強烈情感,刻畫鮮活人物的音樂特征。這些美妙旋律和歌詞不知不覺已深入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有濃厚的感受音樂,享受美好,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心與激情。一時間,課堂內外、校園周邊掀起了一股“民歌熱”,教室內、操場旁、宿舍里,處處可聽到天水民歌的動聽音符,時時可感受到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交相輝映的壯麗交響。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表現的藝術。學生們在課堂上、校園里聆聽、演唱、感受到的一首首天水民歌,強烈呼喚有一片表演展示的天地。我校全面安排、縝密部署,組織所有音樂教師及相關部門行動起來,為學生構建演出機會。首先,在六百多首已有歌曲資源中,選擇了《割麥》《碾場號子》這兩首歌詞健康陽光、旋律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經過語文老師填詞、音樂老師改編合唱、北京制作伴奏、錄音混縮等過程,創編成了一首大型原創民俗合唱——《豐收年景糧滿倉》。在舞臺表演和節目創意方面,學校請到了當地著名的國家二級舞蹈編導,為節目加工包裝,升華蛻變,將該節目打造成視聽雙重滿足的藝術精品。最終由本校學生70余人組成的合唱團,在天水市迎新春文藝晚會、秦州區三八婦女節頒獎晚會、秦州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等大型晚會上精彩展演,受到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普遍褒獎。
在長達半年的創編、排練、表演過程中,學生們展示了當代中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了表演自信心,享受了舞臺魅力。學校也通過一系列活動,展現了近些年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擴大了學校的品牌力和影響力。
校園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應該是廣普的,而不是小眾的。沒能登上校外演出舞臺的廣大學生們,把在《天水市三中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教材——天水民歌》里學到的最喜愛、最熟悉的曲目,進行重新整理、加工、編曲、再創作,在學校“每日一星”“三中好聲音”“藝術社團精品展演”“慶元旦文藝晚會”“喜迎建國70周年文藝晚會”等各類平臺盡展歌喉、釋放自我,學生們的藝術表現熱情空前高漲,美育素養得以提升,使原本沉悶嚴肅的校園,變得樂音不斷、動感十足。尤其是學校藝術教育中心精心籌劃了“唱地方民歌·展青春風采”大賽,比賽中學生們扎實苦練、認真籌備,運用獨唱、對唱、合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用鋼琴、二胡、小型民樂隊等為歌曲伴奏,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最終,比賽的舞臺成了綻放藝術作品的花壇。在這一系列校內校外、班級校園交織起來的多維度展示空間,學校發掘和儲備了大量藝術人才,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曲藝和民間舞蹈等傳統藝術形式,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根脈。學生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和藝術實踐,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新課標”中提煉出的普通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指通過音樂感知、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不同地域、民族、時代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創造,并直接表現為音樂作品題材、體裁、形式和風格等多方面的差異。優秀音樂作品是對特定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理解,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創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將文化理解作為高中學生的奇樂學科核心素養一,旨在通過音樂課程教學,讓學生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以平等的文化價值觀理解世界音樂的多樣性。
天水市三中音樂校本課程編寫和實施以來,通過全新的音樂課程的學習,在不斷挖掘地方文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實現了音樂校本課程以及音樂教學模式上的創新,切實加強了學生文化理解的能力。學校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天水民歌進校園活動、大型原創實景合唱節目《豐收年景糧滿倉》的社會公演、天水民歌校園傳唱大賽等系列校內外藝術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內外音樂文化生活,拓展了多彩校園文化的維度,同時對保存和發展地域文化、豐富人的認知體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學生受到地方音樂文化的熏陶、了解更多本土特色文化、樹立地方文化認同感、傳承當地民歌、會唱“家鄉的歌”,加深了學生對“根”的文化記憶。我校這種讓本土音樂、民族文化主動走進校本教材的創新嘗試,為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一些經驗與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