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丞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生活即教育,進入2020年的這場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疫情,正在給每一個人,上一場關于生命、關于愛與勇氣的大課。素質教育的實施離不開課堂這個大平臺,而課堂改革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理念深入落實的核心點。在實習指導老師賁道宏的指導下,筆者抓住這個特殊的教育時機,緊扣“立德樹人”總要求,全面落實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為南通大學附屬中學的1300多名學生推出了精心準備的“云端”音樂課——《渴望春天》。
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學科核心素養,在本質上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新課改以來,我們雖然強化了教學情境的設計,但總感覺是只有表面熱鬧而沒有深刻的學習。究其原因,是教師忽視對情境學習“價值”的挖掘,教學缺乏深加工。筆者在這堂“云端”音樂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疫’起同心,渴望春天”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觀念作為新學習的起點,與古典音樂來個春天的約會。具體表現為:
由于是對高中三個年級的同學同時授課,因此,筆者認真品讀教學目標,注重教學定位的精準與厚度,關注學生的前理解,認真做好前理解的發現、分析和轉化工作。通過精心選擇的曲目,在筆者的引導下,同學們遇見了古典音樂殿堂里的名家大師:莫扎特吟詠起《渴望春天》,貝多芬奏響《春天奏鳴曲》,小約翰·施特勞斯伴著《春之聲圓舞曲》優雅起舞。他們發現,春天里有如此美妙的音樂,而音樂里也有如此燦爛的春光。
筆者設計了試探性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原有看法”。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如何表現春天的?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春》的特點?亨德爾在什么樣的情境下寫下了《焰火音樂》?在此基礎上要求他們融合與概括,總結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點:具有明顯的節奏感,音節跳躍性強,并利用了多個旋律和復調,目的是強調樂曲的起伏,所以在曲調上力量感和速度都會增強,正如同時期的建筑風格一樣富麗堂皇。
在分析了教學主體的需求、概括了教學內容后,通過一個較為靈活的變式對知識進行了遷移,其目的是為戰“疫”堅定信念,提振信心,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反映春天的古典音樂,送給戰斗在戰“疫”一線的人們并說明理由,在這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會實際。音樂元素不是單獨表現,而是以融合形式表現出來,具有藝術審美、陶冶情操的獨特功能。我們要從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出發,通過真實、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的藝術形式、音樂美感、音樂所傳遞的情感以及音樂的文化力與感染力。
合作學習是學生之間的思想的交流與智慧的碰撞,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信任、相互協作提升課堂的互動性與公平參與性,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也是音樂審美態度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學情境中合作、體驗和分享,合作學習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具體表現為:
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聽的藝術,但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是學生往往缺乏傾聽習慣,合作學習甚至異化為少數優秀學生的講,使其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這次網課面對的是1300名學生,雖然無法面對面,但引導學生認真傾聽的優勢反而凸顯出來。他們在各自的獨立空間里,可以靜靜傾聽、認真思考,1000多雙手用鍵盤敲出他們對音樂里春天的理解,敲出他們對美好春天的期盼。
合作學習的深度推進,必須激發學生善于思考的需要。為此,筆者在“最近發展區”設計了“挑戰性問題”。教學中,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反映春天的古典音樂,送給戰斗在戰“疫”一線的人們并說明理由。采取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刻地感知到自己的責任,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也讓學生在時空的對話中不斷地意識到了音樂藝術形式的魅力,感受到了音樂的不同功能,促使其不斷改善自己、發展自己、提升自己。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西爾伯曼在著作《課堂的危機》中曾提出:如何判斷課堂成功轉型與否?掌握兩個基本因素即可:方式與氛圍。所以,想要使音樂課顯示出活力,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起來,就需要提升課堂互動效果,多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織互動活動,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氛圍。隔著屏幕,同學們自我申請,上傳音頻,歌頌春天:高三(11)班歐佳南同學演唱了創作歌曲《最美的春天》:這個冬日很特別,疫情的肆虐令國人痛心。然而春天到了,一切都會重啟。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讓我們共同祝福武漢,祈福中國!一首《最美的春天》,送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志愿者和所有的最美逆行者們。古人云:“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在那生生不息的春風中一年四季的序幕由此開啟,高二(5)班陳思鈺同學的一首《春暖花開》送給所有“宅”家的附中學子們……同伴互助,多項互動,以歌抒懷,以情動人,教師在主觀意識上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對音樂課堂進行設計,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想要參與、樂于參與,促進其健康成長。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學生問題的解決能力。而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音樂分享,親自感受音樂藝術,學生聆聽感受音樂的習慣得以養成,從人文學視角思考問題的方式得以建立,這種合作學習方式對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作用,學科核心素養也得以全面提高。
教學評價是一個系統化工程,總的來說,音樂教學評價要從幾個方面入手,即: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及音樂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音樂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時,要關注過程,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關注學生在參與方面的反饋情況,更要關注學生未來成長發展情況等;同時,對整個課堂的生態環境進行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還包括了對這個生態環境當中的各個因子的評價。但實際教學中,關于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確有難度,比如,新課標中提到的培養“審美感知”,其屬于新課標要求的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部分,也是審美素養的一個基礎點,所以,不能夠依靠課堂中簡單的提問與回答就對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進行評價,這是不科學的。因此,在教學評價這個大工程當中,以課堂評價與即時評價的結合檢測課堂達成度,準確地判斷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是比較科學的,因此,音樂教學最重要的評價維度就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添動力”,從而實現可持續學習。
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理解,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在本課的結束部分,筆者設計了“搶答”環節,通過播放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們可以將自己認為的答案以彈幕的形式進行搶答,隨后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表揚,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后的創意設計環節,讓學生以幾人或多人為單位,以“春天”為題材,為戰“疫”前線各行各業的人們創作一首歌曲,在后續的幾周,筆者通過云平臺進行收集,從中選出優秀作品,推薦給相關單位或媒體。計劃是開學后對優秀作品的個人和集體給予表彰。
在居家學習的日子,音樂課無疑是一抹亮色,讓他們增信心,添動力。今天的課堂,1300多名學生全部在線,個體參與熱情高漲,互動問答積極活躍,參與音樂學習及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良好,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參加音樂學習和活動的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當學生有了自主的音樂需要,個體的審美素養、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水平都會得到相應提高。
這是一節特殊的公開課,沒有宏大的場地,師生不在同一空間;沒有完美的音響,依靠一臺聯網電腦;全校1300多名同學在線參與,屏幕內外,線上線下,一同聆聽,齊聲共唱,用古典音樂中的春天元素,播撒明媚的希望,感受蓬勃的力量,驅散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焦慮與壓抑,用青春的歌聲致敬抗疫英雄,表達對生命的贊頌。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有意義的音樂課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有價值的音樂教學,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受到啟發和思維的鍛煉,形成音樂審美觀點和判斷;真正的音樂教育,是深入發掘和提煉學科的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