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偉
2019年12月爆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廣泛,給民眾身體健康帶來威脅,同時也極大影響著其心理狀態;該次國際公共衛生事件致使大量航班被取消,隨著國內、國際航班的減少、停運,各航空公司用人需求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為了防控所需,各高校采取“停課不停學”的管理規定,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居家上網課、健康日報打卡、實習就業備受影響等情況會對大學生群體帶來無形的壓力。民航院校學生在面對實習、就業、擇業困難和對行業就業前景和從業信心不足導致的心理落差、不確定性等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
大學生正處于從青年期向成人期轉化的過渡期,生理上成熟與自我意識的較高水平的發展使其具有了較高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其自我情緒調節和自我行為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過載和就業形勢低迷的情況下,民航院校學生的不良心理反應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和意志行為的變化三個方面。
作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親歷者,廣大民眾會出現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大學生作為情緒體驗豐富、自我調控能力有待提高的群體,往往會由過多過量或者過少的情緒反應。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失控、無端憂愁等;也有麻木遲鈍、與己無關等淡漠情緒反應。
主要表現在注意力和記憶力的變化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期間,學院采取“停課不停學”方式開展網上學習,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學習中由于自制力較差、學習意志行為低下,較難集中注意力,表現為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不如以前、學習效果較差、學習興趣低下。
主要表現在因壓力和情緒困擾下,大學生在與人交往、學習行為、上網成癮等不良現象;少部分同學因過度焦慮、恐懼而表現出拒絕外出、洗手頻率過高、人際交往恐懼等行為,因為感情問題而出現極端反應等。
研究認為,特定情景下個體的焦慮狀態會誘發恐懼心理,而群體性的高度焦慮將會蔓延為公眾的心理恐慌。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巨大生命威脅,同時更是給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沖擊,民航運輸業迎來業務的寒冬季。各民航單位是民航院校學生的主要就業單位,大部分學生都渴望在畢業后能順利入職民航單位,他們作為求學、成長和求職的特殊群體,在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產生不良心理反應。
大學生群體雖然思維活躍、但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情緒不夠穩定,缺乏分析和決策能力,容易受暗示,行為較為沖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據學校對同學們的摸底普查和輔導員對特定人群的電話訪談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對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敏感性極高、密切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發展走向,較多的大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過載,并對其發展走向不明晰的情況下產生擔憂和焦慮情緒。少數同學,特別是家居重點疫區、家庭關系緊張的同學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感染病例、確診病例、死亡病例數據公開和透明充分體現了大國勇氣與擔當,但部分大學生由于心理調適能力較差、過于關注數據增長等造成不良心理。因防控所需,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大學生長期居家上網課,缺少正常的社交活動,上網時間大幅度增加。一部分學生因網課學習效果較差、上學期補考未如期進行、實習和招聘受到影響、戀愛關系生變、擔心沒有暑假等因素引起學生焦慮、緊張、急躁等消極情緒,在由對防疫信息過度解讀、夸大危險的情況下引起的焦慮情緒的基礎上,更加劇了這些不良情緒。
2020年民航運輸業預計年旅客運輸量同比基本持平或下降10.9%,由此間接影響各航空公司對人才招聘的影響。民航院校在校生的實習、就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預想的實習和就業計劃被打亂甚至中止,且這種不確定性仍在繼續,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幅下滑等信息對廣大民航學生的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使其對未來缺乏就業擇業的自信;少部分學生會因此倍感焦慮、過于拘謹,甚至不愿意繼續學業的消極念頭。
目前大部分民航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校學生在學習民航企業文化的同時,密切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極為少數的從業人員不幸感染并確診的信息在沒有得到明晰、全面的解讀時,使大學生對行業的安全工作環境及未來自身從業的安危性有了高出實際的關注和評估、甚至是誤判,這種“信息瘟疫”在學生群體中造成心理恐慌,同時也產生了對未來從事職業的懷疑、不安等消極情緒。
隨著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逐步好轉,民航院校根據上級部門安排部署,部分學生順利復學復課。研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造成的生理損害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和恢復,但對心理的影響卻會持續很長時間。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對返校復學的486名學生進行SCL-90測試及廣泛性焦慮量表測試,發現12名學生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激狀態下仍存在較高焦慮感,其余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尚可。針對防控形勢對大學生群體造成的心理影響及對民航業的重大沖擊,民航院校需采取以下大學生心理調試對策。
目前大部分學生處于居家學習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及心理干預等工作應在線上有序開展。繼續加強通過心理講座、團體輔導、班會等方式提高全體同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的公眾號開展抗疫心理健康知識宣傳,使同學們掌握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期間能及時認清并調節不良情緒的簡易方式;通過學校的心理網絡咨詢、心理熱線電話等方式進行咨詢,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的多層次咨詢需求。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民航業的挑戰與機遇,加大就業扶持。“當代民航精神“從政治品格、專業精神、工作作風和職業操守四個方面對民航從業人員提出要求,對民航院校學生進行“當代民航精神”培育,促進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的融合培育,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持續推進“當代民航精神”進校園的工作。把作風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民航院校學生實習、擇業及就業中的自身競爭力。
研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民航業影響的特點為短期沖擊大、事后恢復快,中國民航運輸業既面臨著挑戰,同時也面臨發展新機遇。應引導對民航院校學生正確認識民航運輸業的發展及就業未來走向。隨著防控情況逐步好轉,部分航班有序恢復,中國民航運輸業在挫折事件中的韌性提升都為市場需求的較快提升提供了可行性;各航企貫徹落實“六保“任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入防控后期,用人招聘的工作將隨著復學復課而有序開展。通過教育引導,樹立民航院校學生的行業發展信心和就業信心。
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大學生心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時值春季心理危機多發季節,學校應繼續做好心理危機個體的預警、干預和建檔工作;對于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出現心理危機的同學(如:失戀反應過激者、家庭變故者、重疫區居住且高度恐慌者等),應由家長、輔導員和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成的社會支持系統共同關注,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心理危機個體檔案,做好電話、線上的交流與開導工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以來,學生在居家進行線上學習,如何精準地了解其心理狀況,除了常規的教學反饋及班級摸排之外,青年學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是重要方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民航院校大學生的朋友圈可以分為:情緒發泄型、好友互動型及加油打氣型。通過朋友圈,他們表達著自己及時感受、長久心得、是非得失等觀點,并引起好友的關注、對其產生影響。因此,學校要重視青年網絡平臺的敘事發展趨勢,輔導員應及時發現、掌握大學生心理狀態并引導其正確的心理疏泄方向。
目前,大部分學生居家上網課效果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下降等,擔心考試掛科、績點低找不到工作、對未來從事職業充滿焦慮等情況而產生煩躁、焦慮等情緒。心理韌性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特定的一種良好適應性結果,是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研究高校大學生心理特點的保護性因素。研究表明:大學生通過心理韌性訓練可以增強其面對學校、生活、就業等領域出現困難時的應對和適應能力,進而緩解其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
民航院校學生承受著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的恐慌和行業危機雙重壓力,故學校應該在加強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生對抗疫必勝及民航從業信心的決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專業素養,引導其積極向上的朋輩教育等方式應對其心理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