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芳
(南陽信息工程學校,河南 南陽 47445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將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自愿、高興的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職業中專英語課堂上,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職業中專的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他們普遍對英語不感興趣,上英語課就頭疼,那么如何讓他們重新開始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如何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呢?本文總結并提出了激發和培養中專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并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正是由于人們對某些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會對這些事物發生興趣。學習的需要來自于對學習的意義、作用的認識和理解。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在當前中等職業教育中,英語的地位已經表現地越來越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和健全的進程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素質、實用技能、英語讀、寫能力等一些與現代化生產聯系緊密,成為了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首選標準,尤其是在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先進生產工藝的應用等方面,英語知識表現出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可用數字來說明英語使用的廣泛性。如:全世界有50%的報刊和60%的廣播使用英語,最有價值的科技論文每年達500萬篇,有半數以上是英語發表的。教師也可以結合時事宣傳英語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Do you think English is important? Why or why not? 之類的問題,要求在課外通過閱讀書刊、采訪、上網等方式搜集資料,寫成一篇議論文,然后到課堂上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此外,還需經常拿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讓學生翻譯,如:報上的英語招聘廣告、日用品的英語使用說明書、周邊公司拿來的英語商業信件等。通過種種措施,讓學生懂得學好英語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個人發展的需要(如升學就業)、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的位置。
教學的每一項活動的開展,方法的使用都會給學生造成某種刺激。強刺激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積極的反應;弱刺激產生抑制作用,學生反應消極,學習興趣逐步淡化。從心理學角度講,喜新厭舊乃人之本性,單調則乏味。因此,教學應注意刺激的變化,經常給學生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化包括教學的各個方面,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如:1.用富于變化的語音、語調和表情。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內容或學生的表現等情況適時改變自己的語速、音調和表情,做到抑揚頓挫、快慢結合。2.對于同類活動,教師應時常變換指令。若教師老是用Now let’s do pair work/ group work.這樣來交待任務,自然會使學生有乏味之感;若教師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的喜好選用不同的方式交待任務,學生參與的熱情就高得多。3.課堂組織形式要有變化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當時的情緒狀態不斷變換活動形式:個人活動、同伴活動、小組活動或班級活動,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一味地使用一種活動方式,只能造成刺激的單調,引起消極反應。4.內容的呈現方式要有變化性。包括交流通道的變化(如由聽覺通道改為視覺通道或觸覺通道)和同一通道內形式的變化(如由聽教師講改為聽錄音)。5.問答方式變化。閱讀一篇課文,通常是老師問學生答,有時可變為學生閱讀后自己提幾個問題來問,讓同學或老師來答。甚至可以采取以提出一個問題或正確回答一個問題計1分的形式進行個人或組間競賽。6.作業形式要有變化性。可適當布置有聲作業,如用英語講一個故事錄下來或把所學課文熟讀后錄入磁帶,然后選一些在課堂上播放;可布置研究性題目,如設計一個英語晚會活動方案等。
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習的成效與興趣是成正比的。基礎差導致中專學生對于自己學好英語失去信心。因此中專教師要有耐心讓學生重新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會孕育興趣。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各自制定一個恰如其分的目標,包括近期的和遠期的。這個目標既是可以達到但又要有挑戰性,并在學生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尤其是不斷地鼓勵。當學生達到了目標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對一時未達到目標的同學,要幫助分析原因,指導正確歸因:或因努力依然不夠,或者某些學習方法不當,或者考試沒發揮正常水平。其次,教師安排教學內容的多少深淺要恰當。要了解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興趣特點,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分層教學,并注意以舊帶新,前后聯系,循序漸進,讓每個學生每一天都“學有所得”。張正東教授就認為“穩定的興趣來自‘學有所得’”要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關鍵在于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并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所得”。再次,作業的布置要有層次性和批改評分的要求要區別對待,課堂提問的設置也要注意因人而異,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都能品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樂趣。最后,每次考試或測驗之后,除了表揚總分優秀的同學外,一定要表揚成績有進步的同學,還要表揚某一方面的“狀元”,如聽力、語法、閱讀、寫作等各個項目的優秀者,讓更多的同學受到激勵,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信心,產生興趣。
總之,學習興趣來源于社會和個人的需要,來源于學習上的成功,來源于富有趣味性的學習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源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只要我們從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思維的深處發現興趣的源頭,使學生覺得外語學習既有意義又有興趣,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正如《基礎英語》的作者埃克斯利說:“凡是能激發學生喜愛英語的方法則是教英語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