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類專業社團是依托于農學類相關專業,由學生自愿組織形成的學習型學生組織,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相較其他社團,農業類社團更加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而現實中,各農業類社團主要以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為主要活動形式,在實踐研究方面卻極少涉及,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缺乏應知應會基本技能,適應社會能力低。
農學類社團成員以農學及相關專業為主,其他專業的愛好者為補充。社團成員更容易形成多元化知識結構,創新性的解決實際問題。
社團實行“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學生自我發展模式。在活動的組織中,通過相互溝通、協調,提升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綜上,農學類社團的作用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較高的契合度,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社團直屬管理部門是學校團委,同時還有專業指導教師和社團聯合會,如協調不好,很容易出現“互相推、無人管”的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運行機制,明確各方職責,才能充分發揮管理效能,為社團的建設和順利發展提供保證。
“水育”社團創建了包括團委、專業指導教師團隊、合作單位、社團聯合會四方代表組成的社團管理委員會,并明確了委員會成員的職責。專業教師團隊指導學生參加實踐類和創新創業類項目。合作單位為團隊項目的成果轉化提供論證,并為項目的落地、孵化提供環境和物資支持。
該社團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國家銀獎1 項,省級獎項15 項;累計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8 項、省級32 項。
大多數高校學生社團指導教師的力量較為薄弱,有的指導教師形同虛設,對社團活動的指導不夠深入。缺乏有效的指導,社團活動多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專業性和學術內涵。
“水育”社團以學?!凹治鞑克a養殖與研發中心”為依托,科研平臺的實踐性研究項目為社團的活動開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學術保障。該中心的主要負責教師王曉玲等4 人組成社團指導教師團隊,包括1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2名講師,年齡和學識梯隊較為合理。
傳統的專業性社團活動場地主要集中在學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受限于學校資源,個別高校的實驗場地開放性不夠,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很少,造成專業實踐能力嚴重不足。
“水育”農學社團與地方工業園區的4 家企業和周邊的3個農村合作社建立了長期、穩定、深入的合作。校企共同投資在校建立了“水產養殖”研發工作室,負責成果轉化的研究工作。工作室每月舉辦校內項目答辯會,每季度由企業和農村合作社代表組成評審團,與學生就水產養殖項目進行交流和研討,對可孵化的項目予以扶持。
本年度的“蛭育致富”項目獲得當地村政府和藥廠的支持,在“互聯網+”大賽中獲得省級三等獎。
實踐證明,合理發揮專業社團優勢,探索將教學科研與社團學術活動相結合、校外企業與社團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實踐能力提升模式,是高校專業類社團學生能力提升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