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國家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孩子的受教育性整體來說受益不大。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就讀于農村學校的孩子還是無法體驗享受并且得不到全面發展。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學校教學條件的局限性,教學設備還達不到正常的標準。另一方面,農村學校的一些老教師專業水平有限,師資力量有些薄弱,藝術課程的專業教學能力難以勝任。因此,在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有所欠缺以及教師師資薄弱的情況下,農村初中學校如何解決藝術類拓展性課程的有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難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清楚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這一崗位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在這其中,校外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相對于學校,校外教育以其組織形式的開放性獲得了青少年的喜愛。校外教育機構最擅長的是組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它能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束縛,把學生的學習環境從校內延伸到校外甚至是社會,各種形式的培訓營,讓學生能夠獲得脫離校內教育的喜悅,也使他們獲得了更多接觸校外生活,探索新的世界的機會。
首先,校外教育與學校民樂拓展性課程的合作開發,應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另外,為了協助農村學校更好地進行藝術類課程的建設開發,校外教育機構應提供專業教師進行到校輔導,讓學生們有更好的專業體驗,從而真正實現發揮校外教育的師資優勢。
游戲娛樂是校外教育最典型的一種風格體現,很多青少年宮專業教師在上課的同時伴隨著游戲活動。在當前,傳統應試教育的形勢下,學生只會讀書,一些專業類的小游戲加入到拓展性課程中去,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戲形式上,可以是單人,也可以是集體活動,適當增強游戲的對抗性和競賽性,讓農村學校的學生在上藝術拓展性課時不僅僅只是在埋頭彈奏、繪畫等等,而是邊學習專業知識,邊開心地享受其中,體會藝術所帶來的樂趣。
校外教育與學校的素質教育最大的不同便是平臺。例如校外教育的領頭羊青少年宮,每年除了在宮內開展多樣化的展示活動,還有各個農村學校的流動少年宮活動以及社區公益演出等等。農村初中的學生每年上臺展示的機會寥寥,諸如學校元旦匯演、六一晚會的鮮有出場,個別藝術課專業優秀的學生才有機會參加區里的藝術節比賽。校外教育可以提供這樣一種更豐富的平臺,讓農村初中的學生走出去,更深入地挖掘自身的潛力。
初中階段是學業較繁重的一個時期,特別是農村初中的學生,學習基礎的薄弱,對于學習的熱情不高漲,這些原因都促使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學校應與校外教育機構協調好拓展課的實施時間——定與不定。定即學校規定每周二和五下午三四節課為藝術類拓展課課時;不定即拓展班學生可以在完成學業任務的情況下隨時來專業教室進行專業練習輔導。
農村初中的學生相較于城區的學生來說,更難于管理。在實施課程改革出新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教師的付出,更多的是需要學生的配合。在拓展課學習的過程中,授課及負責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在每個月的課程之后,進行學生的問卷調查。每學期的課程完成之后,也可進行評價交流活動。良好的溝通是發展的前提。
綜上來看,校外教育機構需要一個對外的平臺來提升自己的品牌效應,并且致力于更好的公益服務項目惠及到廣大的青少年。而同時農村學校如何開設更多更好更強的課程,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目前是一個難題。校外教育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將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并付諸于建設探索值得所有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