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 羅增安 廣東理工學院
皮影戲,即“燈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紙板(早期是運用獸皮這種材質)做成的一種人物剪影,通常在隔亮部后面進行表演,然后通過點燃蠟燭或者燃燒酒精等光源的形式進行呈現,在中國漢族廣為流傳,屬于傀儡戲的一種。表演時,工藝者在白色的幕布后面,一邊用手操縱戲中的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邊唱邊配合打擊的弦樂講述故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是中國很早的一種文化形式,從廣義上來講也是動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中國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喜歡講故事、聽故事,乃至后來轉變為傳頌故事,所以皮影戲的形式廣為大家所推崇,如西游記、昭君出塞、紅樓夢等,每一個皮影戲都是一個浪漫的故事,尤其是在角色設計、場景設計以及故事情節上耐人尋味,極具影響力。
皮影最大的樂趣是和觀眾在一起,如果沒有觀眾互動,將會失去皮影本身的價值。皮影不管在窮鄉僻壤還是繁華都市都能展現其獨特魅力,所以要求我們秉承優秀的文化傳統,保護即將消失的產業。
皮影的制作技藝需要匠人們花費很多的心血才得以呈現在舞臺。皮影和眾多的民間曲藝和藝術形式一樣,如剪紙、走馬燈,能夠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為辛勤勞作的百姓帶來樂趣,也是作為我國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讓中國的歷代普通老百姓知美丑,分善惡。
皮影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其獨特的魅力,造型的夸張,制作工藝的精美,傳統的制作步驟從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上色、熨平、錐訂八道大的工序。因此,這些嚴格的制作步驟造就了皮影獨特的造型美感,這種造型美感類似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剪紙,而又區別與剪紙藝術。皮影的造型更加逼真、裝飾性強,人物角色每一個細節清晰可見,皮影中的形式美主要體現在人物服飾、頭飾、和五官特征上,角色表情豐富夸張。通過這些元素來展現人物性格,加強故事劇情,使故事情節更加激烈具有觀賞性。而剪紙藝術則概括性較強,強調設計感和形式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現代化動畫技術完全可以將皮影形式美感結合完美的動作表演,將皮影以一個全新的視覺享受推給觀眾。
美無處不在。動畫短片中將一張張靜止的畫面運用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一張張運動的畫面,賦予了畫面超強的生命力。以前,皮影的運動都是通過關節點進行運動,顯得極其呆板笨拙,而運用動畫的形式使得角色設計具有極強的結構韻律,表演形態也更加具有節奏韻律,耐人尋味。
線是動畫造型構成的三要素之一。線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個形象的輪廓,一個空間的交界。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直線通常表現的是正直、銳利,曲線通常表現人物的柔軟、迂回。皮影造型主要是用線構成的藝術杰作,線性是其最主要的造型特點之一。皮影不管是從外部輪廓還是其內部的交界線都是線條的其結合體,然后通過后期的雕刻呈現出來。皮影的線條可以不考慮其透視,但是卻與人體結構組織相仿,而且更講究人物的動態,形體特征,畫面構成。
線條具有無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動畫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靈活地修改其線條,通過更改線條的粗細來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桃花源記》中糅合了各種各樣的動畫線條,如鉛筆繪畫、剪紙等穿插在一起,迎合了現代的發展,提高了大眾的審美水平。該部動畫短片通過鏡頭的運動和情節的發展,呈現給觀眾一種華麗的視覺盛宴。
皮影戲中的色彩一般沒有什么特定的含義,除非是一些特定人物的顏色選擇,如關羽喜穿綠袍、張飛和尉遲恭等通常穿黑袍、皇帝衣服通常是黃色的、趙云和馬超等的衣服是白色的、狀元的衣服主要以紅色為主等。皮影往往采用分色雕鏤的方法在人物造型上賦予強烈的裝飾性色彩,從而強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皮影的用色大多運用中國民間年畫的濃墨重彩的著色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渾厚沉著,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裝飾性風格。大膽運用補色,使得畫面相互補充,協調自然。如皮影動畫《桃花源記》中大量的紅色與綠色的對比,即紅色的燈籠,墨綠色的樹木,相互映襯,使畫面的色彩豐富,不失單調,耐人尋味。
從許多優秀的動畫片中,都能找到皮影元素的影子。在動畫的創作過程中,運用皮影這一傳統元素,不僅能豐富動畫的設計方法,還能加強動畫的情感表達,貼合時代潮流。現在的國內動畫設計,在追求西方新穎的表現激發之外,更應該保留我們本身具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即中國元素,從而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