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珊珊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學,江西 南昌 330029)
引言:初中生,為我國社會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主要影響因素。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能夠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政治意識的重要學科。將此作為生態教學的載體,可以提高學生對政治與生態發展的意識,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課堂教學中,采用特色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探究意識,為學生發展觀念形成奠定基礎。將實際生活應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生活感受,并從中形成一些感悟。
例如,學習“珍視生命”內容時,教師可以就網絡上報道的相關內容作為教學案例,激發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師:最近幾年,網絡上有非常多關于生命的報道,有的人因為外界因素,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同學們都關注過相關的信息嗎?
學生:看到過相關的報道。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生命,到底生命是什么?保爾柯察金,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作家。他是一個非常堅韌的人,就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中,描述的一樣,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仍然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1]。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戰爭與生活的折磨,最后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在病痛的折磨下,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與生命不斷的斗爭,用生命寫出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在暴風雨中誕生》。同學們,你們能夠想象到保爾柯察金經歷的事情嗎?
學生:一定非常痛苦。
教師:是的,他曾說過一句話,也許你們也知道。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由此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珍惜與敬畏。同學們,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像保爾柯察金遇到的挫折一樣,生活的不如意、學習不順利等,我們應學習他,勇敢克服問題,尊重只有一次的生命,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勾畫出無限精彩。
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實現生態教育的目的。
生態文明教育中,重視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與影響,為學生健康成長創新教學。合作學習方式,可以為學生創建生態教學氛圍,能夠使學生自主探究生態文明內容,形成良好的思想認識[2]。合作學習中,不僅要學生大聲討論,教師也要適當參與學生討論活動,對學生進行啟發與指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態文明話題,讓學生圍繞此進行探究,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以“法律在我們身邊”為例,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將我們面對生態環境與教學內容結合,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行為對環境發展的影響,并對此進行深入探究。最近幾年,在交通方面逐漸出臺關于車輛限號的政策,要求私家車主根據限號要求選擇開車出行。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環境污染嚴重,車輛尾氣排放,造成霧霾出現,直接影響人體和生態環境。教師:同學們除了上述這些方法,還有哪些法律可以保護環境,為人類生存創建一個好的環境呢?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學習。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用身邊的案例進行說明,將法律對環境污染行為的約束說出來。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念與看法,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結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重視合作學習的應用,以此豐富學生思想,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實踐,是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綜合品質的重要環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態發展的重要性。實踐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此提升自身感受。實踐教學,具有堅定學生生態信念,培養學生生態思想的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增加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3]。當學生在課外實踐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實踐內容進行總結、升華,加深學生的感悟,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以此提升學生思想品質。
此外,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對人類應該遵守的規則進行探究,了解人類哪些行為對環境具有破壞意義,哪些行為可以促進環境更好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認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形成良好的生態觀念,培養學生規則意識。課堂教學中,組織多種類型的時間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良好思想品質與生態觀念,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足實際生活、通過小組合作、課堂實踐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上,思想與生態觀念得到培養,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育事業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