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霞
(鶴壁高中語文組,河南 鶴壁 458000)
《將進酒》是李白詠酒詩篇的代表。詩歌雖然短小,但卻五音繁會,氣象萬千,詩情更是跌宕起伏,張弛有度。像這樣的名篇,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詩歌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此為媒介培養學生鑒賞、學習詩歌的能力。而深度探究教學法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
深度探究教學法首先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這一點與傳統探究式教學法是一致的。我們總是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是很重要的。在這首詩歌的講解中,我們以《國寶檔案之詩酒文化》中李白相關片段導入,并配以老師的語言引導,為學生營造氛圍,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欲望進入課堂教學。
在詩歌講解的過程中,富有開放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設置,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路開闊,可以將傳統課堂上以老師講解為主,變為現在課堂的學生思考與探討為主。為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結合預習和課下注釋,梳理詩人感情變化過程”、“結合你的理解談談你為什么認為詩人的情感是這樣的”、“請結合詩歌表達技巧,談一談詩人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將這節課的主題部分串了起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組討論、總結、展示討論結果的形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深度探究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深度探究教學法的重要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僅僅讓學生去解決問題還遠遠不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也會有新問題的出現。比如,在談論詩人情感變化的時候,學生提出“為什么在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中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傷感”這一問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有老師問題設置的引導,還要有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再次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這才是深度探究式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只有更深一步的探究式學習和教學,才能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老師想要教給他的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提出自己的問題,共同展開討論,交流討論結果并解決問題,也是深度探究教學法的一個必要且關鍵的環節。
在深度探究教學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充分的體現,而老師作為引導者也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深度探究式的課堂中,老師的基本任務就是啟發誘導學生 ,所以老師要精心備課,在知識重、難點和學生出現思維困惑時給予適當點撥,讓學生能夠撥開云霧見光明。例如,在教學中,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詩人李白說“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難道是否定圣賢、肯定嗜酒之徒嗎?這時我們可以給學生舉《琵琶行》中“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聽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來點撥學生,讓他們了解這是一種“強此弱彼”的句法,也就是“尊題”的意思。同時老師要允許學生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要善于發現多種結論,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無拘無束的去思考、探討、發言。
最后一個環節的把握就是課后作業的布置,我們往往忽略這個環節,其實課堂教學是有限的,能力的培養單靠課堂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課下通過老師有目的性的作業布置去鞏固課堂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針對《將進酒》這首詩歌與酒的關系,我將課后作業布置為“收集所學詩歌中跟酒相關的詩句,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問題看似簡單,但卻不僅僅是對過去知識的回顧,更重要的是結合課堂所學方法,去理解詩句,去鞏固在課堂上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去加強這種學習習慣的培養。
深度探究式教學法如果能夠長期在課堂上運用,將會逐步培養出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勤于思考解決問題,大膽發表見解觀點的好習慣,對學生自信心、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的培養有非常大幫助。但是,因為它的開放性,教學過程的駕馭也是很困難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做到仔細、全面、綜合,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學生、教法都要考慮。當然,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輕而易舉的,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看到它的作用,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好好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