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偉麗
(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下,全面推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技術和個性化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們踏入新媒體領域,不斷提升競爭優勢后,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課堂互動融入創新思想,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并且優化服務效果,高校學生能用互聯網技術改變自己的生活,政治態度變得積極,思維水平越來越高,最終會在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上走得一帆風順。
傳統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了,教師主導性強,學生參與度低,不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導致了更多教學問題的出現[1]。“互聯網+”時代里應該開展新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中面臨著一些挑戰,具體表現為:首先,部分教師認為網絡環境太過復雜,學生們最好不要深入接觸,萬一養成了沉迷網絡的壞習慣,很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滲透。而學生則認為網絡為自己的生活、學習提供了便利,他們更樂于接觸新鮮的事物,所以不考慮消極因素是否存在,思想上與老師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多。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樹立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失去社會競爭的優勢。其次,有些學生確實整天沉迷網絡無法自拔,他們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觸,覺得網絡世界更加神奇,無時無刻不在探索,能夠讓自己的現實生活富有樂趣。殊不知,學生因為接觸了不良思想,所以身心健康成長目標的實現阻力重重,他們沒有辦法走出思維局限,很容易被反動意識所迷惑。享樂思潮、拜金思潮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變得扭曲,這些因素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難推進下去。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方式落后,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里灌輸指導相關知識,不僅給了學生一定的認知壓力,更讓他們產生了極大地心理負擔。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特色,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嚴格的限制學習時間,學生們不斷質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價值,課程喪失原有魅力,即使有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的涌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格局”還是極難打破的。
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方式的不斷更新,相關內容的及時補充等,必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特別關注。關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總結,具體為:
教師們努力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了解這個社會對于高校人才的需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跨越“邏輯思維”,在教學方案的優化和網絡媒體資源的整合上下足功夫,合理使用互聯網,引導學生們一邊學習基礎知識,一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真正打破與學校管理的對立,從而實現個性化的成長目標,他們學會創造奇跡,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互聯網+”時代中形成的主動參與意識,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綜合性實踐而言也大有助益[2]。此外,有必要利用互聯網的虛擬特點,教育學生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敢于和不良思想作斗爭,維護好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成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優秀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以堅定的政治立場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傳遞有益的信息資源,方便學生系統學習、突破自我,把握更多的挑戰機會,在互聯網平臺上開闊視野范圍,豐富知識經驗等。學生也具備了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深入理解了網絡特點、發展規律等,逐漸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新媒體下加入與老師的情感交流,與同學的有效互動。大學生思想動態是積極的,信息素養的提升指日可待。
學校要將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工作提上日程,要為學生們提供訪問的機會、探索的機會等,教師把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展示出來,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成效更高,學生發展動力十足[3]。關于“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也應該注意一下大學生的思想波動,最好采用宣傳教育的方式結合實踐教學的方式,為大學生們傳遞精神文化,鼓勵他們在政治思想的交流或者說是人際溝通等環節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他人的思想行動,共同進步、共同挑戰,潛移默化中集中人才的力量,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總之,“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教學方式的創新,有效策略的實施等,均是為了學生們信息素養與綜合能力的發展而服務的,新媒體資源的利用率越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越順利,培育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