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梅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三交九年制學校,山西 呂梁 033206)
音樂教育可以釋放學生的音樂天性,是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并具有獨立個性的重要途徑,社會、家庭及學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入,盡可能為這些鄉鎮中小學尤其是偏遠山區學校創造學習音樂的有利條件,讓每一位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機會面前都能平等享受。
在深化教育改革,聚焦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國鄉鎮中小學音樂教育已取得了顯著成績。音樂教育對于培養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刻的價值體現,《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將音樂課程的價值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目前,我國音樂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教學規模、教學模式、教學設備、師資配備等都已初具規模,音樂教學科研能力逐漸加強。但是鄉鎮中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仍是我國音樂教育的癥結所在,這將嚴重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音樂課程教學正在從傳統意義上的基礎音樂知識教學向精英教育模式進行轉變,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會導致整個音樂課程的內在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越來越被淡化。實際上,開展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家的教育,更多是進行人文方面的教育。但是從現階段的音樂教學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學生學習音樂更多的是將其當作一門特長或者是技藝來作為升學考試的敲門磚,學生家長和教師以及社會都對音樂學習有一種別樣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音樂教學,更多是一種功利化的教育,不再是單一的美學教育。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學注重一些考級、考證、獲獎等,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過程中,也不再是出于單一的興趣和熱愛,更多是帶著一種任務式的學習態度來進行音樂學習,為今后的升學“鍍金”。
按照當前的教育形勢要求,音樂課程并不屬于中考和高考的考試科目,所以僅僅是在部分學校招收特長生或者是自主考試中涉及到音樂方面的內容,音樂學科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中考和高考等方面并沒有其他影響。
應試教育的分數高下,泯滅了學生的審美體驗,素質教育下的音樂教育應擺正其地位。為此,強化音樂教育地位,加強音樂教學管理乃實在必行,這需要多重主體集齊發力。教育行政部門應學習美國等西方國家先進經驗,對中小學音樂教育進行立法,建立和完善相關音樂藝術教育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確立音樂教育地位,在法律層面給予強大保障力度。營造鄉鎮中小學學校重視美育教育的大環境,鼓勵學校音樂教育發展,塑造素質教育下學生的音樂品格。
教學過程需要研究的有學生審美心理和教材,一是學生心理,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不是很成熟,其依賴性要比人一生任何階段都要強,但此時身體和語言感受能力比較強,它是身體感受的絕佳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的小學生的注意力卻是短暫的,就要加強學生短時間的開發上;中小學學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進入青春期發育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要多關注學生個體,在教學中既要有團體意識,也要有個體的重視,他們有著良好的創造能力,也能夠在一些問題上產生獨到的見解,他們的情感逐漸豐富,能力差異也在不斷加大,所以中學生音樂美育教育的實現是在矛盾與統一中進行的,矛盾是他們的自我意識的加強造成的,而統一又是集體意識的加強,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對于教材,它是教學的依據,不同的人對于同樣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授課方式,但教學內容基本相同,學生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在音樂中,其重要的體現是音樂審美過程的過程不同,影響著教學方式的差異,所以教材研究就要把教學內容做出細致的分析,在不同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審美是研究教材的重點。審美側重不同就會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設計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以至于其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一系列內容的不同。
目前中小學的音樂課程開設場地主要是室內綜合教室,軟硬件條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使得中小學音樂課程的風格獨樹一幟,成為示范性的課程。應加大中小學音樂課專業設施的投資力度,建立專業的音樂教室,引入先進的教學設備。只有在硬件環境上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控制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同時應改善中小學生音樂課開展的環境條件。音樂課作為中小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更注重對中小學生全面身心素質的開發和引導,采取適當、正確的教育方法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