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榮
(庫倫旗茫汗中學,內蒙古 通遼 028200)
在新時代,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教育的第一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在社會風氣、社會文明的形成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具有強本鑄魂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視,意義重大。
部分家長教育觀念落后,他們愛孩子但教育方式方法又不科學。1.在教育目標上,功利性思想嚴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能在社會中立足、光耀門楣,而不是著眼于孩子當前身心發展,健康快樂成長。2.在教育內容上,重智育而輕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在滿足孩子基本物質生活需求之后,很多家長將自己的大部分業余時間和精力投入孩子的智力教育當中,比如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培優班;在家只允許孩子看與學習相關的書籍,家長卻很少主動讓孩子去玩、鍛煉身體或幫忙做家務、發展孩子的興趣等。3.在教育方式上,家長更多的是采用講道理、訓斥、打罵、溺愛或是放任等方式,而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往往會形成任性、自私、厭學、暴力等不良行為習慣。
約有52%的家長表示跟孩子的關系不夠親密,約有55%的學生表示與家長相處關系一般或緊張。許多孩子寧愿跟同學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驗,也不跟家長吐露心聲;由于家長平時重點關注的是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因而在平時交流中對孩子的說教語言難免片面、單一,家長對孩子說的話經常就是那么幾句:“聽老師的話”;“要好好學習”;“趕緊寫作業去”;“你不好好學習,看將來能干啥”…這些話孩子聽的久了就厭煩了、膩歪了,生怕家長重提。
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父母大都把他們放在家中讓人雨爺爺奶奶生活,從小便失去了與家人交流的機會,在嬰幼兒時期是他們語言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爺爺奶奶大都年邁,他們之間缺少共同話題,這就致使了他們錯過了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常見的留守兒童言語較少,自卑不語,同時也有許多隱患存在留守耳聽身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孩子必須首先教育好家長。家長教育也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家長素質的提高,直接關系著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關系著孩子的未來發展。因此,學校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對教師家庭教育知識方面的培訓,從而使其更好地指導家長。家長學校是由中小學為學生家長的成長而舉辦的,是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目前許多城市都設立了家長學校,通過集中指導與日常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發揮了教育學生家長的功能。家長學校的方式主要是由中小學的教師給學生家長講授家庭教育的知識,也會不定時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家長對子女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就子女的問題主動與教師、其他家長溝通交流,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指導子女。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過于極端,要么期望值太高,要么放任自流。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指導家長教育孩子要用平常心,不能要求太高更不能不管。首先,家長對孩子的照顧要適中,不能越俎代庖,照顧好孩子的吃穿用,并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目標。其次,建議家長自己帶孩子。父母要陪伴孩子成長,更要見證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不能圖省事、怕麻煩,把孩子甩給自己的父母。
引導家長參與校本研究,使家長形成強烈的教育問題意識。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實際,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三方面:首先,應當指導家長從做人方面管教子女,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習慣的養成等;其次,應當在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習方法等方面予以指導;最后,指導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參觀體驗、紅色旅游、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
家庭教育是為人生奠基的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教育,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新時代,家庭教育發展任重道遠,正視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思想上、政策上、行動上給予家庭教育應有的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切實推動家庭教育發展,是我們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