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白果鎮二小,貴州 畢節 553201)
小學生的進步和成長,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培養,也離不開家長的關心和愛護。家長和教師實施友好交往,可以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也能增進彼此情感。老師對學生關心愛護,也能獲得家長的認可、支持和信任。班級開展各種活動,需要學生的配合和家長的支持,進而要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思想,深入孩子的心靈,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
家長不斷的提高對子女的教育重視程度,就會希望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多的了解,從而更好的應用有效方法和措施實施教育和培養,以使學生健康成長。在眾多的了解渠道中,和教師的溝通更能客觀、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1]。而對于教師,和家長的溝通,能夠對學校了解學生不足進行補充,更多的掌握學生情況,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老師和家長有統一的目標,都是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是兩種不可缺少的力量。要達到對孩子的有效教育和培養,必須老師和家長進行充分有效溝通。實際交流溝通中,要尊重家長的時間、人格,老師要耐心傾聽家長的講話,更有利于建設和諧、輕松、愉快的溝通交流環境,以全面掌握孩子的具體情況,推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方法。
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溝通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第一,老師對所有學生進行關心和愛護[2]。日常管理和教學中,教師要對孩子關心愛護,尤其是學習落后和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老師更要鼓勵和關愛,會使其在家長面前表現出對老師的喜愛,家長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老師進行更好的溝通。第二,客觀的評價學生。老師在和家長溝通中,對孩子要實施客觀評價,優點和缺點都要實事求是,可以適當多講優點,而淡化缺點。教師對家長講述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盡量不要摻雜個人主觀思想和色彩。對于孩子的缺點不足談論中,是要和家長共同教育孩子,改變其不良習慣和行為。教師不是對家長告狀,而是促進家長認同和接受老師的建議,實施有效家校合作,對孩子實施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第三,教師不能針對家長,因為學生學習或行為不好,教師不能把對學生的怨氣發到家長身上,不能對家長冷淡和語言訓斥,要共同研究相應方法,深入學生心靈,對孩子有效教育和引導。
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溝通要做到和諧有效,一定講究方法和技巧。第一,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溝通。針對孩子的不同問題,家長和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地點進行溝通。小問題可以不用以正式形式進行溝通交流,可以在辦公室門口、教室走廊等地點幾句話就解決問題[3]。而對一些重要的問題和事情,就要選擇人少的地方交談,可以是辦公室、或學生家里,可以更好的交談學習成績、早戀等話題。可以防止其他教師的干擾,也避免家長難堪和尷尬。第二,主要交流溝通語言。教師和家長交流溝通時,要從家長的角度思考,理解家長,主動談自己的工作失誤,進行商量糾正和改善方法,更好地和家長積極合作。在交流中盡量使用通俗語言,少用專業用語,達到有效交流。第三,教師針對不同類型家長等實施不同方式的交流,每個家長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觀念,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溝通方法,有效反映學生的具體情況,使家長和老師都能夠正確全面了解孩子。比如,家長放任不管,把孩子推給學校不再管教,我們就多報憂少報喜,吸引他們主動關心孩子,并感覺到自己的放任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改變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又如,家長性格粗暴,對孩子缺乏愛心,教師要有耐心,對其進行引導,讓其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交流,給其足夠的愛,更好的能了解孩子;對后進生、學困生的家長,老師要多講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增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和信心,進而讓家長和教師主動交流,配合教師有效開展教育工作。
要想深入孩子心靈,對小學生實施有效教育和培養,教師和家長的溝通要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第一,建立和諧的教師和家長關系,要以學生為本。如今,要明確和認識到要有效發揮教師和家長的合力教育優勢。并且,教師和家長要有新教育理念,對學生成長進行有效關注,并要重視其他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在進行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差異性,建立良好的教師和家長關系,互通信息,促進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二,掌握談話技巧。要實施教師和家長的有效溝通,掌握相應談話技巧是必要條件。老師要掌握相應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還要學習相應談話方法和技巧,利用有意識的閱讀和學習,更利于提高和家長的談話效果。第三,教師要對家長實施教育方法指導。教師經過專業學習,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同時,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教師具有的教育水平要比家長高。在進行教師和家長的交流中,教師不要有優越感,不能居高臨下。教師在交流中,對家長提出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的做法、心得等,進行真誠有效的提醒。同時,家長具有不同教育水平方法、做法,或者具有很高的教育水平,教師也要虛心學習,才可以提高自己教育水平。
綜上所述,交流溝通是一種藝術和學問,要做到更好的對學生實施教育和培養,教師就要有正確的學生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深入學生心靈,實施學生的全面教育,促進其提高綜合素質和健康成長。一定要實施有效的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有效提高教學和教育效果,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