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薩
(貴州省黔劇院,貴州 貴陽 550003)
戲曲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濃縮而成的時代瑰寶,經過一代又一代戲曲藝術家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美學精神。戲曲藝術所獨有的文化特質是前輩戲曲藝術家留給我們及后人無可替代的重要財富。戲曲藝術歷經百年傳承,已經向世界展示了它所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形象價值,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一場中活的藝術,是可以通過傳承不斷發展開來的具有廣闊發展價值的藝術品,要盡最大可能的保護和發展這門傳統藝術。
就戲曲藝術如今的發展情況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近些年戲曲表演人才依然不斷涌現,但是這代人比上代人了解和掌握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很多經典劇目、技巧、手段在不斷復前的過程中,神采和神韻卻在削減。再加上青年人對戲曲較為陌生,對于傳統戲曲的美學審美顯著沒落,觀眾危機是整體戲曲藝術不可回避的重要現實。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戲曲改革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提升宣傳效果,很多的戲曲劇團和演員的演出費用都是通過政府支付的,直接導致了演出與市場的分離,即使將戲曲演出改為集體制,仍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戲曲藝術的政治色彩太過濃厚,演員在藝術修養和能力提升方面出現懈怠,以及演員對于市場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強等。因此戲曲的發展與傳承需要市場來指引和決定,這樣才更有利于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對體制弊端的克服。
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戲曲節目的排演成本和演出形式,不再受到專家個人審美趣味的影響,而需要依據觀眾和市場的需要來進行安排和制作,市場對于戲曲傳承和發展會作出正確的指引。同時戲曲為了在市場中得到更好的生存,演員也要顯著替身自身的藝術修養,接受觀眾與市場的建議,這不僅是演員突破自身技藝限制的根本需求,同時也是戲曲得以延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在戲曲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人們受到居住條件、土地制約的影響,居住環境相對穩定,單一的娛樂形式使得戲曲的宣傳難度較低,每個區域中的人通過口耳相傳的效果進行戲曲宣傳。但是社會發展到如今的信息化階段,人們的流動速度日益加快,傳統的宣傳方式很難實現以往的效果,網絡成為現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對戲曲進行宣傳,可以起到相當好的效果。
而且戲曲的宣傳在如今不能盲目,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和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宣傳,要喚起青少年對于戲曲的興趣,中年人作為穩定的消費和支持群體要積極穩固,是推動戲曲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所在,而老年人則要激發他們對戲曲文化藝術的保護意識,要將他們與戲曲之間的情懷進行宣傳,與更多的人產生情感共鳴,以保護戲曲。
比賽不僅是對技藝技巧的競爭與展示,更是對技藝文化的交流溝通,通過比賽可以更好的提高戲曲演員的表演積極性,還能夠在交流溝通之中不斷學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使得自身的技藝、水平和修養得到更好的提升。通過在網絡上舉辦戲曲比賽,增加更具時代性和活力性的現場互動,不僅擺脫了地域地理的限制,使得更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可以加入到對戲曲的了解和接觸環境之中,進一步加深對戲曲藝術的了解,有效擴大戲曲文化的宣傳力度,使戲曲可以走向更深,使戲曲的傳承更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同時,以往的戲曲表演都是即時性的,需要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間、邀請特定的演員來進行表演,觀眾的欣賞要求也具有即時性,這就決定了觀眾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地點來觀看和欣賞戲曲,這樣的境況與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相悖。人們更愿意在自由的時間自由的選擇觀看內容,鑒于這一要求,戲曲要適應新的社會背景的發展需求,要跳出傳統局限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將戲曲曲目收入到網絡之中,讓觀眾可以隨時點播自己感興趣的戲曲作品,這樣不受限制的選擇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戲曲會有效提高戲曲的人氣。而且通過這樣的文化熏陶,能夠讓人在閑暇時間更好的感受戲曲文化的深厚內涵,在潛移默化之中加深對戲曲藝術的喜愛,為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與時代同行,與民眾共生”本就是戲曲文化的重要傳統,也正是因為有這個優良傳統的影響,才實現了戲曲藝術發展的經久不衰。同時“與民眾共生”體現了戲曲藝術中的群體精神,而“與時代同行”又保持了戲曲藝術發展與時俱進的充沛活力。今天的戲曲藝術更需要適應新社會發展背景,創作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劇目,與民眾的情感、趣味同呼吸,在此基礎上積極保持戲曲的發展活力。雖然當前戲曲的發展處于低潮期,但是作為民族藝術的重要結晶,做好戲曲發展的多元化發展路徑,走向網絡和信息化道路,充分利用這一時代契機,與市場需求積極配合,更好的獲得社會關注,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戲曲藝術必然會重新煥發藝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