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桐 吳麗艷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事物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會不斷發展,更不會因為未來世界的經濟發展而停止。中國與日本的文化,具有相似感。中國與日本就像近鄰一樣,從古至今,中日之間的交流未曾間斷過,可以說兩國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雖然兩國隔海相望,但人們對于交流的渴望從未停止,人們借助船只,漂洋過海,交換各自所需之物。這幾年,中國的GDP不斷增長,國際市場也不斷擴展,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可謂是一片大好。如果飲食產業繼續維持傳統守舊,將很難滿足人們更高品質的補給需求,快餐行業由此逐漸出現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外食”產業較為發達的日本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快餐業的市場定位尤為重要,而產品的特色也必須做到突出。要想快速形成合理的快餐業體系,就需要國家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內外的溝通交流,緊隨國家和政府的規劃,學習別國優秀的快餐業的經營形式,使中國的快餐業能更好更快的站在國際市場中。我們在校大學生業有專攻,所讀的就是日語專業,理應更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以“外食”這最貼近人類生存文化作為切入點,深入感受和挖掘兩國文化間的異同,在彼此文化交流中尋找最契合的溝通橋梁。
“外食”產業是指所有的家庭以外飲食的消費形式,也就是大眾口中的餐飲業,為城市里的人們滿足了生理上的補給需求。近幾年來看,隨著全球經濟繁榮,中日兩國的經濟勢態也越發走高,國民生活質量進入更高水平階段,帶動了兩國“外食”產業的發展。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外食”企業發展經過了興起、發展、調整與成熟期,現已進入穩定期。從兩國“外食”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出,好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的高生活水平推動了“外食”產業的發展。把良好的社會發展水平作為前提,由人民的生活質量為保障,才能順利的發展“外食”產業。其次,國家政府應該給出合理的指導和規劃,有了國家政策為依托,企業克服市場的缺陷,“外食”產業最終才可順利的發展。
1.居家做飯的負擔
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的都市中,許多大大小小的餐館紛紛掘地而起,人們所選擇的食物種類也更多了。大家忙碌了一天都抽不出時間來做飯煮菜,二則是餐廳有各式各樣的菜品可供選擇,既能美味地飽腹一頓,又可以解決那些廚房小白的一大難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2.方便快捷味道好
現代是一個人工智能、網絡數據的大時代。因此許多高科技是咱們足不出戶就能完完全全體驗到的,比如外賣。它只需要在手機外賣APP上下單付款然后坐等餐品送到就可以了,如此便利簡單的操作深受年輕人的喜愛,這既為他們節約了時間又能讓他們吃到美味的飯菜,所以這也是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做飯的一大原因。
1.極致的餐飲服務
眾所皆知,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標準化和細節化的國家,有人說日本服務業的認真程度可以用“夸張”來形容,尤其在他們的餐飲業服務體系下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日本餐飲業,一切細節的初衷,都是在考慮客人的需求,雖然看似單調又微不足道,卻是理所當然又至關重要。難怪有人說,日本餐飲業的現狀,是中國餐飲業的未來。日本人特別注重禮節。當然這種文化和全社會的文明水平程度,也是有關聯的。在進入行業之后需要進行禮儀的培訓,而這種培訓系統是十分健全的。
2.底蘊濃厚的企業文化
以吉野家為例,其以牛肉蓋澆飯作為主推特色餐從而打響市場的日本本土品牌。企業已經坐到日本餐飲與“外食”百強企業排名第四的位置。全球連鎖網點共有1247家,日本國內占有八成之多。可以說在國民中認可程度很高。其成功攻向市場無非有這幾點:成立時間長、品牌響;日本本土品牌。快餐中“和食”的代表;保持穩定的優良發展業績和品質服務。
吉野家用品的配送效率達到90%以上,在行業中處于很高的位置。企業擁有大型的配餐工廠和幾個配送中繼站。主要委托社會配送公司來完成配送任務。在企業穩定發展中利用手中資源收購了其他一些經營壽司、燒烤、甜食的企業。在增加了外賣外送多樣性的同時,走上多品牌道路。面向市場將自身的清潔、設計等部門公開經營。開拓業務,提高效益。面向海外擴張方面。結和當地的市場價值觀融合當地的文化習慣。
3.完善的配送模式
相比日本而言,中國的外賣產業還不是很完善。
例如美團外賣:(1)配送成本過高。目前,美團外賣雖然在市場上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但是其弊端在于人力成本相對來說太高,無法確保配送的劃算。(2)配送資源浪費。美團外賣以高峰期訂單為標準對訂單進行分配,但是在非配送高峰時間就極為容易造成大量的配送資源浪費,配送員無單可送。以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平臺存在的問題大多是配送模式的不合理。眾包模式的實行會帶來配送員入門門檻低、素質缺乏、服務意識差等一系列有關問題。
4.定位準確,協會充分發揮作用
成立于1974年的日本“外食”食品服務協會,其有企業會員400多個。“外食”食品服務協會基本包括了日本國內發展相對龐大的餐飲業和快餐企業。此協會下設數個機構,涵蓋了包括教育研修、勞務委員、環境衛生安全、市場調查與信息、原料開發、組織強化等方面。此協會為非營利組織,按照會員企業規模及職務擔當上交會費,會費承擔了協會全年40%的費用支出,其余費用由面向行業的培訓、講座等收入補充。協會的主要工作為維護會員企業利益和行業利益。為會員企業服務是其原則,從事為企業經營發展服務、政府溝通改善政策環境、行業調查交流信息、教育培訓、文化出版、對外宣傳聯絡的工作。
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喜歡“寧剩勿少”,桌上飯菜剩得越多,反倒能夠彰顯出主人對客人們的熱情招待。日本人招待客人,菜肴的數量會恰到好處,既能夠滿足客人們的需要,又不會造成浪費。
中華料理的制作極為復雜,不僅需要料理人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技巧,還需要牢記每種菜肴所需材料的規則。每道料理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制作才能使料理的成品呈現最佳效果。中國料理在食材上的選擇非常廣泛,不局限于哪一方面。而日本料理為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經常使用的石材大多以生冷為主。
飲食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從食材的發掘、制作、再到各個方面都具有獨到的講究。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一種深層次、豐富的文化。中國烹調法的精湛和復雜,并不是日本可以輕輕松松駕馭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制作方法,十分注重整體效果,豐富且和諧,多樣且統一,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的寬容性。
日本的飲食文化體現了大和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精神與情感寄托。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物產資源較為匱乏,因而形成了食物生吃、少油、清淡、的飲食習慣。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在為我們的中華飲食文化驕傲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存在的弊端。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對健康意識也有了提升,對飲食健康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日本人平均壽命83歲,位居世界第一,其主要原因與飲食密不可分。
總結起來,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但其中的弊端已經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的潮流需要進行修正。對于日本的飲食文化則應當做到取之精華、棄之糟粕,才能更好的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未來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如果中國餐飲企業想要真正做到良性發展,就必須把目光放的長遠,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于好于壞大家都會清楚的。市場之大,競爭之激烈,不仔細思考這樣的問題,早晚也是曇花一現而已。多像日本學習寶貴經驗,每次看到一些食品問題的報道,不禁痛心疾首。樹立品牌,是一種主要手段,增加在群眾中的影響力,真正做到從客戶的根本需求出發、有質量才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