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夏楠
(新鄉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河南 新鄉 453000)
當前,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普及和運用,打破了戲曲傳播的“壁壘”及“界限”,讓更多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接觸并了解戲曲,初步彰顯出戲曲應有的張力和感染力,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戲曲傳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由于網絡傳播與戲曲傳播兩者在創作、承載和傳播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在很多方面需要相互包容,相互磨合,促進融媒體時代的戲典傳播。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之一,民族戲曲的種類較為豐富,且不同地區的戲曲藝術表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作為中華戲曲文化而言,其同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藝術以及印度的梵劇一起成為舉世聞名的戲劇藝術。在中華傳統戲曲的藝術發展歷程當中,京劇、粵劇、黃梅戲等優秀戲曲藝術脫穎而出。從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的藝術特質來看,其表現為音樂表現形式同舞蹈表現形式的結合,同時,中華傳統戲曲文化乃是藉由表演者采取音樂式的對話方式以及舞蹈化的肢體動作完成表演。此外,在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表演形式方面,戲曲表演者通常會采取夸張的表演方式。
近些年來,戲曲類綜藝節目呈現出了一定的優勢,其在戲曲的傳承方面貢獻了一定的力量。比如《錦繡梨園》《好戲連連看》《我愛滿堂彩》《叮咯嚨咚嗆》《國色天香》《金聲玉振》等等,這些綜藝節目有著一定的觀眾群體,也有著良好的口碑,促使國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前述電視節目通過把當下廣受好評的真人秀節目同戲曲表演結合的形式,將原本面向小眾群體的戲曲表演活動推廣大社會公眾面前,由此所收獲的節目反響也是不同尋常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種節目的播出,使得原本對傳統戲曲表演興趣不高的青年群體,也開始對戲曲文化加以關注。從此種類型節目成功的原因來看,在于其采取了深受公眾歡迎和認可的真人秀方式,并且并沒有邀請專業的戲曲表演藝術者來擔任演出嘉賓,而是邀請了諸多跨界明星參演,節目組將這些擔任表演嘉賓的跨界明星安排作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學習者,這些明星學習戲曲表演的整個過程完整地呈現給了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這樣一來,這些節目通過利用這些跨界明星,巧妙地解決了傳統戲曲對于年輕觀眾群體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二十世紀以前,朝代更迭,時代變遷,戲曲依然是屹立在大眾面前的斑斕旗幟,璀璨奪目,深受大眾喜愛。可二十世紀之后,戲曲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除去外來文化的沖擊之外,還有戲曲本身亙古不變的表現形式和傳統文化內容。大多數經典曲目講述的是離現代生活較遠、生活模式大不相同的古代,對古代生活認識淺薄的現代人來說,其創作的背景無法引起更多人的共鳴,現如今的戲曲內容應將現代生活和故事加入進去,運用一些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詼諧、搞笑的形式,走到大眾中間,表演給大眾看。如今的農村還存在較樸實的戲曲表現形式,隨便的搭臺唱戲,不注重舞臺布景。但是,其內容逐漸變得豐富有趣,貼合了現代人的生活,路過的人都愿意駐足觀賞。戲曲只有有了更多的聽眾,才會有更多的傳承和發展機會。
現如今,新媒體平臺傳播范圍廣,傳播強度大,傳播速度快,如果能夠利用新媒體加大對戲曲的宣傳,想必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前不久京劇“賣水”在抖音短視頻平臺大火,一位老藝術家拿著手絹在客廳角落里的一段兒表演收獲了超過200萬的點贊量,網友紛紛稱贊演員“有氣質、有功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誰能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誰就能更好的做好自身的宣傳工作。網絡直播平臺巨大的用戶群體、廣泛的受眾群體、快速的傳播方式等,都為戲曲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國家產業政策層面,國務院對文化產業大力支持,出臺了《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以及一系列大規模減稅降費稅收優惠政策,從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等方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解決了文化產業發展核心問題,為社會資本進駐贏得了好機會,讓好項目真正以市場化方式去運作,在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出更好的跨界產品來服務百姓。為此,更需要通過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鼓與呼,鼓勵并引導社會產業資本向文化產業集聚,讓更多企業和精英人士關注、投資開發戲曲文化產業,挖掘戲曲文化價值,讓優秀的戲曲文化“活”起來,引發社會關注,以此推動中國戲曲文化藝術的創新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與戲曲藝術不斷融合,戲曲的傳播形式是交互式的,傳播渠道開始變得更加多元,觀眾的接受方式和戲曲的舞臺表現也發生了巨大改變。近年來戲曲表演進校園、戲曲教材進課堂及少兒戲曲比賽、戲曲動漫生產等等,都搞得頗有成效。為了有效推動傳統戲曲的傳播,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以求保持戲曲發展的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