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建設路小學,浙江 樂清 325600)
課外閱讀指學生在課外對指定的課本之外的文本的閱讀行為。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之下,自主的、有選擇性地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教材以外的讀物的閱讀活動。學生為需要而讀、為實用而讀、為興趣而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展和延伸。
小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喜歡閱讀各種人間求生存、征服大自然的故事,渴望開拓視野,探尋未知的世界。豐富的閱讀內容的滿足了不同類型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也培養了閱讀能力。
呂叔湘先生認為,百分七十的知識是通過課外閱讀而獲得的。課外閱讀以其豐富的完整的知識有效地彌補了課內閱讀的不足。學生通過對大量的課外書籍的閱讀能擴大知識面,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獲得,豐富知識儲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①”閱讀能提升頓悟和理解的能力,激發想象,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
小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展的關鍵時期。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和作者、作品之間心靈的溝通的過程,學生能獲得更加深刻的領悟,熏陶自我的情感,這對小學生良好個性的行程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課外閱讀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有效補充,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小學中段是學生提升知識素養,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發展思維的重要階段。應把課內與課外、校內和校外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1.樹立榜樣。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名人名家,樹立典型激勵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寫寫自己從課外書中讀到的名人名言,與他人分享。鼓勵熱愛書籍,并通過大量地閱讀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
2.借助故事。故事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有效催化劑。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讀到的故事與同學交流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講者,可在成功的喜悅中體會閱讀的樂趣;聽者,可在享受故事的快樂中感受閱讀的誘惑。
3.成果展評。成果展評是集體的智慧相互交流與溝通及提升的過程。要定期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考核”,評出“閱讀之星”。還要舉辦小型的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交流會,讀后感,“手抄報”等比賽展示閱讀成果交流讀書方法。
1.把握學生閱讀傾向。小學中段學生的閱讀傾向如下:喜歡閱讀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等故事類書籍。喜歡閱讀傳記、游記類書籍。喜歡科幻小說類書籍喜歡閱讀奮斗成功類的故事。在閱讀的內容選擇上只有遵循學生這種心理需求,才能使學生快樂的閱讀。小學中段學生容易被有趣味、有故事性的書籍吸引。同時閱讀興趣的廣泛性也不斷在發展。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閱讀喜好為其選擇合適的讀物。
2.結合要求推薦書籍。首先,應根據課標中《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推薦閱讀童話、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詩歌散文等作品。其次,小學課本中選入的名家名作多是節選,平時的語文教學只能窺一斑而未見全貌。在平時的教學中平時多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以此作為語文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1.讀書三法。第一,泛讀法。即“隨便翻翻”,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等,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用信息。第二,速讀法。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閱讀目的或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多采用速度法。第三,精讀法。對名篇名著等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欣賞靜心細品,揣摩其布局謀篇,體會其立意構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1)圈、點、勾、畫。用符號在書上記錄下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2)做批注。閱讀時及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或疑,或思,或愛,或憎。(3)寫讀書筆記。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還可以練練筆,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片段仿寫。(4)再創作。可以是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形式。
3.邊讀邊思。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閱讀時應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理清脈絡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專項訓練提高閱讀能力。以使學生達到能夠在閱讀中運用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
1.閱讀方法指導課。進行專題閱讀方法指導每次教給一種閱讀方法。如精讀可以分為詞、句、段、篇的等多個專題。先閱讀嘗試,再總結方法,要使學生真正認識某種閱讀方法的精髓。在閱讀實踐中,鞏固所學,提高讀書的品味和質量。
2.閱讀欣賞指導課。開展閱讀欣賞指導課,由學生自由選擇讀物,借助插圖、精彩片斷、配樂欣賞等方式手段創設情境,觸發閱讀欲望,喚醒閱讀欣賞的熱情。讓學生自主閱讀品評作品再交流匯報,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談具體、談深刻。
3.閱讀等級評。閱讀考級的目的是以完善的考評機制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成為一種全新的閱讀評價手段。以60 本推薦書目為考評內容,5 本書為一級,十二級為最高。考查的內容為書籍的主要內容、人物評價、閱讀感受等多方面,每月一次考評,評出“書香少年”,頒發考級證書。
注釋:
①(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