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城南第一小學,浙江 樂清 325600)
愛因斯坦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首先放在首位而不應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可見培養思辯能力的重要。就語文教學而言,人們常說應當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但這種能力的背后有一個潛在的思維能力,這應是我們的最主要的目標。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把“思辨”的種子植根于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到閱讀教學中呢? 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思辨安全的場,優化質疑問難,提高思辨效率。
我們常常感嘆為什么課堂質疑這一環節常出現冷場的現象,似乎學生沒問題問,其實許多學生未必沒有問題,但是害怕“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諷”等心理顧慮使他們不敢提問,也不愿提問。久而久之,思辨意識也就淡化了。所以,創設寬松、民主、平等的人際氛圍,學生的思辨才會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針對學生的提問,應基于學生成長的客觀現實,不要過分強調評價的標準化。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多用鼓勵性語言進行評價。比如:“你的問題是通過認真思考后提出的,真好。” “不輕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很有勇氣。”“你的問題很有創意,為你喝彩。”評價時,把著眼點放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等能力方面,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時,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范。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惟有如此,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有質疑的興趣。
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創設問題空間,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同時,教師在講課時應注意留有余地,設置思考空間,在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有疑問的時候及時質疑問難。那時的疑是學生迫切想解的疑,那時的難也是學生最欲突破的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教學氣氛中,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獨特見解,便會逐漸成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的人。課外,可以讓學生備一本預習本,引導學生養成一邊預習一邊提出問題的習慣。還可以在班上設“問題箱”、或“問題園地”,開展“問題競賽”、講因好問而成名的偉人故事等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導向:質疑問難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思維的全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不僅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且更要的是倡導學生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積極創設問題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如從課題上思辨、從標點上思辨、從關鍵句段上思辨、從文章表達的思想內容上思辨等等。常規教學中,我常用的是以下三種方法:
課文教學之前,安排充分時間讓學生預習,預習中除要求學生完成一般的作業外,還提倡學生“不提問題不讀書,”“讀書必發問”,讓學生將初步自讀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錄在課前預習本中。
學生基本讀懂課文內容,小組成員交流讀文的收獲后,教師再次留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可以從重點字詞、標點處入手,也可以從矛盾處切入或從重難點處引思,更可以利用文本留白處來質疑,引導學生展開求異思維的發展。學生經過深思熟慮提出的問題,其探究價值更大。
質疑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后存疑是正常現象,是一種真實的、和諧的課堂表現。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將其擱置,更不要“快刀斬亂麻”下個定論,而應采取存疑的方法,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給學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導他們課后通過翻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等途徑去研究,留到恰當的時機交流解決。
由于學生生活經歷不豐富、認知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質量不是很高,思辨效果不會理想。學生僅僅有思辨的熱情是不夠的,關鍵看教師在此時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思辨方法,使學生不僅喜歡思考,還要學會善于思考、善于質疑。
梳理即整理,在質疑初始階段,學生的問題多停留在字詞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還可能“雜而亂”,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加以整理歸類,初步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當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思想不斷碰撞才能使語文教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情趣盎然。“我思故我在”,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插上思辨的翅膀飛翔,讓閱讀歷程充滿“思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