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第一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從生活人手,引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通過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或經驗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數學所帶來的樂趣。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前,教師應事先布置課前觀察作業:要求學生觀察家中的物品,哪些地方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通過課前的參與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還應努力創設條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學習并理解數學。重點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了數學的真正價值。又如:簡便運算120-97,可讓學生結合平時逛超市購物付款的經驗來幫助理解:媽媽拿了一張百元大鈔和20元零錢,買一件97 元的襯衫,她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媽媽還有多少錢?這樣設計可以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和枯燥感,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成功,體驗課堂的樂趣。同時,還可以使教師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心理中,和他們一起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與帶來的快樂。
新課改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知識在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如果不實行“再創造”,則會對學習的知識難以真正理解,更不能靈活運用。教師在教學時要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挖掘、再創造。在新課改春風的吹動下,每位教師都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新時代,適應新課改,適應每一位學生。
(一)設計童趣性的作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二)設計探索性的作業。完成數學作業不只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為主的探素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如:觀察作業、調查作業、實驗作業、小組合作作業等形式。
(三)設計生活性作業。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一)瞬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激勵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更重要的一點,評價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縱向評價。考察受教育者個體進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學生個體自身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調整心態和評價行為,不斷進步。激勵性評價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受,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
(二)延緩評價,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能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應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或實驗,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延緩性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論證。說出自己的見解。每當一種新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如當學生解答問題時,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按標準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在學生理解得不夠準確,表達不夠完整時,教師運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思考,進行比較,進而排除謬誤,獲取真知。教師課堂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于適得其反。因此,評價時的動機應選在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信賴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