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晴
(邢臺市立德小學,河北 邢臺 054000)
體態律動教學即激發學習者把音樂表達情感化為具體動作、節奏和聲音。將體態律動教學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突破了以聽覺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引領著學習者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節奏、音調、情感之中,切實體會音樂的美好,體會作曲者的情感世界使小學生真正融入音樂課堂。與此同時,體態律動教學增添了音樂課堂中的互動環節,為小學音樂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音樂課堂更加具有活力,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豐富學習者的精神生活。
音樂課長期以來都是以聽覺教學為主要模式,通過對多種音樂類型的聆聽來進行鑒賞。但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的年齡階段,在音樂課堂中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進行音樂聆聽并不現實,甚至會造成小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該當利用長期的教學經驗對當先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將體態律動教學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之中,通過小學生自主能動性,將對音樂的真實感受以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表現出了,切實豐富了音樂教學模式,增強了課堂互動環節,充分調動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習者的音樂鑒賞熱情。
我國正處于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性時期,在小學階段重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是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這個信息以指數型增長的互聯網時代,人人以快餐式閱讀、鑒賞為娛樂模式,進一步導致了社會成員精神空虛的不良局面,嚴重阻礙了文化強國的建設。因此,在小學時期注重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通過將體態律動教學融入小學音樂教育的方法,使小學生切實參與音樂鑒賞并通過以動作、節奏和聲音的方式展示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提升學習者對音樂的鑒賞才能以及對音樂情感的感知才能,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為文化強國的建設奠定堅實的軟實力基礎。
鑒于我國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背景,在目前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在小學音樂教學革新中表現的更加明顯。
首先,學校部門對于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視度較低,具體表現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排課比率較低,在筆者的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多數小學每周音樂課只有1-2節并沒有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標準;此外,對于小學音樂課程的資金投入最低,而音樂課程需要樂器加以輔助,投入資金較少直接導致音樂課程部分內容無法開展的尷尬局面。其次,音樂教師的數量較少。通過筆者的實際調查中,了解到在部分小學中存在著一名音樂教師擔負2-3個年級的音樂課程教學的工作,超負荷工作導致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展示出最佳狀態,無法使小學生切身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最后,教育部門對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視力度較低,目前小學生使用的音樂教材版本較為老舊,未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導致教材內容與音樂發展存在脫節的現象,使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阻力較大。
因此,在以素質教育為主線的教育時代,教育部門該當落實“新課改”在各個階段的落實,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開展,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鑒賞才能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切實豐富學習者的精神世界,促進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
有律節奏是一個優秀音樂作品必備的因素,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作曲者通過抑或歡快、抑或緩慢的節奏來展現自己的情感體會。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體態律動教育來協助學習者切身感受不同種類音樂、不同節奏的差別。在節奏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以舞步、打節拍等方式引領著小學生隨音樂節奏打拍子,通過自身體會感受作曲者或悲或喜的情感表達,感受音樂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林中鳥聲”的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鑒賞之前分發給小學生打拍器,“林中鳥聲”的鑒賞過程中,帶領學習者隨著音樂的節奏一起用打拍器打拍子,使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感受音樂的節奏感,與此同時,調動了小學音樂課堂的氛圍,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提升學習者的音樂鑒賞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音樂教學目的之一,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賞析教學過程中利用體態律動模式,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認識以及切身的感受,以期到達學習者能夠獨立進行音樂鑒賞的終極目標。體態律動教學包含通過動作、節奏以及聲音的表現來進行音樂的賞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體態律動教學使每一個學習者參與其中,通過自身的體驗感知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聽覺音樂鑒賞結束后,可以對所聽音樂加以點評,引導著學習者逐步建立正確的音樂賞析觀念,提升小學生的音樂鑒賞才能。
例如,在“綠色暢享——森林狂想曲”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習者通過簡單的肢體動作譬如拍手、拍肩膀等使音樂更加生動,集中學習者注意力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根據自己的肢體動作來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鍛煉其音樂鑒賞才能。
綜上所述,將體態律動教學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育之中是順應素質教育革新的重要舉措,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通過在課堂中應用體態律動教學,突破了小學音樂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課堂氣氛,豐富了音樂課堂的內容,使學習者切身體會音樂的魅力,培育小學生的音樂鑒賞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