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梅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孫氏鎮董村管區大董村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然而,仍舊有不少的地區依賴于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教學中,教師仍舊是學習任務的主體地位。學生圍繞教師的指揮棒,從而忽視自己獨立學習漢語的能力和獨立理解文章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積極的采取新的教學方法,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改變傳統小學語文能力教學的局限性。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閱讀能力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增加“可學性”和“趣味性”。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參與實踐能力。
在小學生的腦海中,直觀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小學生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小學語文教育者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設計時,既要考慮閱讀內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傳授方式的新穎性。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夸張的手勢等等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從而讓學生開始認真閱讀。并且,小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并且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語文老師,在日常閱讀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閱讀過程中予以鼓勵、表揚,讓學生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尤其是對于那些語文閱讀能力比較差的小學生,其心理更加需要老師的鼓勵和安慰。如果教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說不定就會喚起學生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小學低年級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學低年級考試中的作文體裁都是想象文。例如童話故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書籍。童話語言簡潔易懂,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小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童話故事。以孩子的興趣為閱讀的起點,更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再者,童話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能從文字中學到一些簡單的寫作手法,這也為以后的寫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已經開始啟動。學生會針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最后得出結論。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語文閱讀理解課堂上學習氛圍好,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反之學習氛圍不好,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會有所降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必須營造出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良好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積極地投入到語文閱讀中去。趣味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就能夠發揮出這樣的作用。首先,教師在教學時要運用趣味教學法,教師的教學態度需要有所轉變,教師的態度要隨和,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要求來學習,而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來教學,教學語言也不能過于僵硬,而應當采取一些較為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可能很快就會對教師的講解失去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多嘗試。小學語文老師可以通過這些多變的學習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數比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