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文
(江西省上猶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解析幾何是綜合運用幾何與代數知識的一種綜合類別題型,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數形結合。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運用電教手段在課堂中對“數”與“形”的動態進行有效演示,充分體現其特征,賦予其獨特魅力,促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隨時觀看到各種情況下數量的變化以及圖形的動靜變換。
電教手段可以將“數”“形”之間的關系動態地表示出來。比如,在教師教學線段比分點課程時,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比分點的成因以及理念,從而在線段中確定其唯一分點P所處的位置,并將λ 的意義對學生進行導入,在線段、直線上存在一唯一分點P,導致有向線段λ 的比值與其實數形成一一對應的數量關系,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如何“代數化”的對P點位置進行確定。
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是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教師需要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即使這樣做,高中學生通常情況下也往往也無法迅速抓到學習要點、感觸不深,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狀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就可以建設動態情境,利用鮮明的活動畫面與色彩將活動全程完整展現出來,既可以突出教學重點,還可以突破教學難點,將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具體化,促使高中學生的思維導向由模糊逐漸走向清晰,方便學生利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對高中數學中的運算過程以及概念進行深入理解。
比如,在數學教師講解“函數”課程時,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sin函數的圖像以及參數ω、φ 以及A對函數圖像動態變化的影響,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正確掌握sin曲線與y=Asin(ωx+φ)之間的關系。在運用電教手段教學時,教師需要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關系對圖形動態變換的規律進行總結。利用多媒體技術電教手段可以為學生充分演示函數之間動態圖形的變化,突破高中數學重難點,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學生獲得高中數學知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在教師的講解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學習獲取知識。教師應當提倡學生在引導、啟發之下,自主學習知識。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學生學習習慣,轉變重視“教”、忽視“學”的傳統數學教學理念,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
為了有效彌補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理念。教師可以將教材之中的習題“一個正方體,截去四個三棱錐后,剩余一個正棱錐的體積為此正方體體積的多少?”利用電教手段設計成為一個動畫情境。為學生展示,一個正方體被削掉四個角,而后將切下的角分別放置在角落,只留下中間一個三棱錐,求此時三棱錐的面積。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情境,立刻就可以聯想到剩下部分是整體裁切的。從而會對做題產生新的思路,從而求出三棱錐面積是正方體面積的多少。利用電教手段,對習題進行動態演示,不需要教師從旁輔助講解,學生自發可以研究出解題方案,同時牢牢掌握數學概念。
利用計算機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對立體圖形進行描繪,從而有效解決在平面與立體圖案中人眼的差距。
例如,在白紙上畫一個長方體,其中某幾個平面必須要化成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才可以給予人們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但實際上長方體中的任一面積都為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了不讓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將視覺感受當作概念,教師就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將圖案進行變形旋轉。利用電教教學手段,可以將理論與直觀形象進行配合,加深高中學生對于立體幾何的理解,順利攻破高中數學教學難點。
通過電教手段進行高中數學教學,可以明顯發現其具有不可超過的優越性??梢愿有蜗?、生動、直觀地開展教學,充分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與積極性,大幅降低數學教師書寫板書的數量,間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增大課容量。與此同時,在數學教學同類知識點中運用電教手段,可以保證知識之間的連貫性,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速度,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保障教學效果,攻破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有效提升高中學生數學成績,推動高中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