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芳
(平陽縣水頭鎮第二小學,浙江 溫州 325405)
教師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知識點和操作步驟,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的主要作用從傳統的講課變為解決學生的問題,完成從“傳道”到“解惑”的轉變,師生互動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現有的微課教學成果,開展了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中的教學設計,以及微課教學課件的制作和教學實踐。
隨著微課教學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普遍應用,我國對微課教學課件的設計也給出了一定的準則和要求。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在選題設計上應體現出簡潔合理的特點;其次,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確保教學內容科學正確,并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層次,確保教學內容邏輯清晰;再者,在設計規范上,微課教學設計必須要保證具有完整的教學設計,確保規范性的語言應用等等;最后,在教學效果方面,微課教學設計必須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和教學設計的趣味性。其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五大要素:聚焦、簡潔、清晰、技術、創新。以上標準可以作為教師日常教學中微課教學設計的參考。
1.目標分解。微課教學最主要的幾個特征就是教學時間短、針對性強、具有完整的教學設計等。而這也意味著微課教學設計與傳統45分鐘的課堂教學設計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在微課教學設計制作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化微”處理,簡單來說,就是將教師現有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并從分解出來的小目標中選擇出微課教學需要完成的目標。
2.教學過程設計。微課教學過程設計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引入、講解、作業布置三個環節。引入環節通常可以設置一個簡單的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微講解環節主要是對微課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演示,這一環節是微課教學的核心部分。作業布置環節應在以上兩個環節之后進行,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鞏固微課教學中習得的知識或者是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本質上來說,微課教學過程設計實際上是一種腳本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方便教師講解和學生學習,可以利用PPT將腳本制作為演示文稿,再利用PPT的多媒體演示功能,將教學內容進行展示。演示文稿的制作需要遵循清晰、簡潔的原則,同時還要注重知識的科學正確以及語言表達的規范。
3.視頻錄制。從當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來看,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在計算機機房進行的,因此視頻錄制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微課教學來說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之前制作完成的演示文稿進行操作演示,并用視頻錄制軟件進行錄制和編輯,隨后便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將微課視頻用于教學。
此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將設計完場的微課教學資源依據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并發布到校園微課資源庫中,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選擇不同難度和不同進度的微課教學資源,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通常情況下,此種應用方式比較適用于教師的差異性教學,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
任務驅動式學習需要以教材單元設置為主體,并在其中嵌入一些重難點教學內容的微課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完成主體探索活動,從而實現自主的學習微課教學資源中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在該應用模式下,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較大提升,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維能力。
在此種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將教材內容中的某一知識點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并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采用此種微課教學應用方式可以減少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在教育領域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在采用微課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微課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采用微課教學。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分清主次,并對需要進行微課教學的部分進行合理安排,從而確保教師的整體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