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霞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東關小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完,甚至一輩子也學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學習,都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都說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應該從小學抓起。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觀耳聞一遍就能牢牢記住所見所聞。小學生在生活的環境里耳濡目染,對他們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無論對他們的成長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無法磨滅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傳媒迅速發展的當下,世界各國文化不斷沖擊國內文化,很多小學生對奧特曼、櫻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對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名人卻一無所知,傳統文化可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
在各國文化漫天飛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們,而是在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學習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傳統文化,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就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讓祖國的花朵從小有一個認知: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要從小開始了解、學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化經典著作是傳統文化權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誦讀經典一直以來就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誦讀中感受文化經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揚頓挫的韻律,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操。在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應該誦讀一些較簡單的經典,如《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而且要反復朗讀,直至可以隨口背誦,牢記于心,甚至可以運用于日常交流中。誦讀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增強記憶力的一種方法。
誦讀經典是相對抽象的,而經典是來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節日。傳統的節日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意義。結合生活實際,以傳統節日為契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節,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了解端午節的來由,與哪位人物有關,在這個節日都會有哪些習俗,有關端午節的故事、名言、詩詞等等,再聯系自己家是如何度過端午節的,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去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國的歷史綿延了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之一,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文化是無數中華兒女勞動智慧的結晶。正是由于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的美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讓中華民族可以成為受人尊敬的民族。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由各民族和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演化而匯集成的,每一個民族和每一個地區都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傳統文化不斷受到重視的今天,隨著習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究,成為了當前的熱點研究方向。本文也將緊隨習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開展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
中華優秀璀璨文化屹立于中國長達幾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豐厚的滋養,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靚麗源泉。在黨的十九大中,國家領導集團高度重視傳承并且弘揚中華優秀璀璨的傳統文化,尤其強調了要對民族文化有自信。然而,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社會上也逐漸出現“崇洋”跟風的潮流。廣大青少年群體由于價值辨識能力還不足,尤其容易受到不良潮流的影響。
但是小學階段是國民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可塑性是最強的,而他們的認知又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牽引影響。因此,必須慎重思考傳統文化走進小學課堂的這個問題。這個階段如果有教師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的文化引導,對學生現在以及將來提高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況且傳統文化也是國力雄厚的體現,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走出認為傳統文化無用的誤區,讓傳統文化回到本位已成為深化德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教學實踐,為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課堂尋找解決對策。
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所有中華兒女的重任,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