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莉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幼兒園,貴州 銅仁 555100)
關于幼兒教育游戲化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走向,游戲化能使孩子在玩游戲過程里和孩子的認知活動中產生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聯系。能更大的提高教育素質,對促進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發育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首先要有專門的游戲場所提供給孩子們游戲。環境優異的游戲場所能立刻引起幼兒們的關注,勾起孩子玩耍的想法,會提升這個游戲本身的品質。幼兒大多數都喜愛在比較隱蔽處來玩耍游戲,假如沒有小柜子做游戲空間的障壁,也可利用較大的紙盒子作為玩耍游戲的區域,比如把空調的空紙盒放地上,立刻就成為一個游戲區域,教師只要在情景部署上幫幫忙,就能夠產生特別好的游戲效用;另外,玩耍游戲要有充沛的時間。孩子們游戲的時間一般要限定在30分鐘到60分鐘間,其中選擇玩何種玩具、孩子想玩何種游戲還有尋找玩伴等都能讓幼兒對此進行議論,隨后引導孩子們選取人數比較眾多的游戲來進行游戲活動。
例如:有一名小班孩子在“幼兒家”游戲里獨自懷抱布偶上街,他一邊走一邊說:“妹妹不能哭,你要是再哭,我可不給你買好吃的了。”用餐時說:“吃飯哦!別把飯含嘴里,要都吃到肚里,吃下去才能快長大哦!”通過這些童言,可以看出其中有模仿父母和老師的,也有自主創造的,在與老師及成人的交流中,幼兒的語言有顯著的變化。這時候,老師應注意及時指引孩子去團體中廣泛展開互動游戲等活動,著重觀察,引導孩子把自己思索到的事物訴說出來[1]。
通過游戲能提高幼兒的身體質量,幼兒期是孩子身體發育生長的最佳時期,是幼兒各個身體部位趨向成熟機能的重要環節。倘若能在這個階段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沛的鍛煉,對孩子今后是非常有利的。在平日教學中,除了體育鍛煉加強幼兒體質以外,游戲也是能夠讓幼兒身體得到鍛煉的重點方式。在游戲中,讓孩子解放天性自由發揮。游戲和幼兒喜愛玩耍的天性相融合,更能引發孩子的參與熱情[2]。
學前教育里對孩子的身心特征和學前教育對于課程的培養需要,適當開展不定項的游戲,相比起枯燥乏味的學教課程,新鮮靈動輕快自由的氛圍往往更加調動幼兒們的參加,它具體通過四種方式表達。首先通過讓孩子撫摸玩具,參加游戲提高幼兒對外面世界的感覺能力。憑借幼兒對于特殊游戲玩具的觸摸,可以感覺物體的具體形態,自主在腦海里想象出物體的具體影像,從中完備幼兒自身的感覺認識。其次反復做同一個動作與指令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水平。通常展開學前游戲是有既定的法則的,孩子在參加游戲中要牢記游戲里的口令和規則,學前游戲還帶有很強烈的反復性特點,其運用不停重復和情景再現的手法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幼兒特別的身心德育方面發展特點讓其個性表達非常突出,這時過于熱烈的表達個性就需要教師的呵護與關心,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教師正確健全的引領和教導。通過帶領幼兒進行學前游戲及對其自身個性的觀察,使幼兒在參加互動游戲中,把自己的喜好、興趣與優點展示出來,教師通過細致的分析和查看能更加適度地把握每一名孩子身上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通過對幼兒自身特點的比較,教師可以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使其實現對于幼兒智力和天性的開發。
在學前游戲中對于孩子個性的引領主要體現在對幼兒適應社會能力的培育。孩子太過激烈的個性在社會環境中會大大降低其對感知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孩子性格里棱角特別鮮明的話是很難融進眾多幼兒之中做集體活動的,進而引起幼兒間的矛盾或摩擦。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孩子做游戲時候對這些棱角進行處理與疏導,通過各種互相協作才能做的游戲來增強幼兒的團體合作精神,提高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讓幼兒得到團體的認可。孩子在接觸學前教育前,重要生活單位是各自的家庭,通常在家庭中是被家里人的寵愛包圍以自己為中心,這樣特立獨行的性格是很不容易融進社會和團體中的,這時候教師通過讓孩子做學前游戲,增強幼兒團隊協作意識,極好地提高幼兒自身適應團體的能力[3]。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里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前游戲,它靈動的組隊方法、現代化的展開理念、豐富多彩的內容等對幼兒性格的培養和發展是多種層次多種方面的,努力做好學前游戲的開發與計劃會極其有效地提高學前教育的水平,推動對幼兒的培育和引導,從而完成我國在學前教育領域新時代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