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亞偉
(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措周鄉衛生院,青海 黃南州 811299)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促進積極老齡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積極老齡化的發展離不開養老服務人才,《“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提出,要切實加強老年健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將老年醫學、康復、護理人才作為急需緊缺人才,納入衛生計生人員培訓規劃,支持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由此看來,加強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提升人才素質,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我國老年護理行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人才培養刻不容緩。從總量上看,我國目前有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按照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 ∶1的國際標準配置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名養老護理員,但目前全國所有養老機構人員不足50萬人,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僅2萬人,我國養老護理人才的供給與需求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從機構上看,人員配置結構失調。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從業的人員學歷、能力、經驗等總體狀況不理想,多數機構未能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配置專業人員,能力與實際服務需求不匹配。
針對養老服務專業生源嚴重不足的現象,有學者提出應積極探索創新培養模式,嘗試推廣訂單培養、半工半讀、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也有學者提出,高職院校可以采取措施擴大農村生源,確保招生規模,不斷滿足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但是筆者認為,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基礎教育方面的生源不足是整個高等教育都要面臨的問題,以上的改革治標不治本。老年服務與學生年齡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需進一步做細專業調研,行業人才需求是調研基礎。
改變護理專業中職、高職、本科同考護士執業資格證書,進入職場崗位區別不大,邊界模糊的現狀,全面開展各層次護理專業的專業認證,靈活學制,實施學分制教育,基于學分銀行,形成中職(老年照護,臨床護理員職業技能證書)—高職(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本科(護師執業資格證書)—碩士研究生(專科護理師)的專業發展階梯。規范人才質量評價體系,靈活入口和出口,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護理專業發展的起點與路徑,實現多路徑成才,使有限的護理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當前,很多學校針對老年護理專業一般采用“2+1”或“3+1”教學模式,即在校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兩年,一年或兩年在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養老機構等進行頂崗實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頂崗期間脫離了系統的教學以及專業技能訓練,變為以輔助工作為主,加之機構管理相對松散,導致學生缺乏職業熏陶,很難與工作崗位進行有效對接。通過進行大量的調查與實踐發現,采取理論學習—基地實訓—頂崗實習的階段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護理能力的提升。要積極構建學校—基地—機構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產、教、學、研緊密結合,建立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助推的辦學體制,以就業為導向,創新老年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使辦學更符合老齡化社會的發展。
“雙導師制”是在“導師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強調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重視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完美結合。由在校專職教師與醫療服務養老機構護理專家共同組成,明確教學職責,分工合作對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進行指導培訓。所有導師必須統一參與學校的培訓活動、教學教研,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科學合理地對老年護理人才的綜合水平進行評價,考評應當設置標準化的典型化案例,從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進行全面考核,涉及護理診斷、基礎操作、護理技巧、團隊協作以及健康宣教等多個板塊,幫助評判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幫助學生進行查漏補缺,促進教師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結:總而言之,老年護理必須結合老年健康產業的發展實際。雖然當前我國老年護理事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是只要我們建立科學的培養模式,加強對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和方案,就可以推動我國老年護理教育的發展,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崗位需求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