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萍
(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沁元學校,貴州 黔南州 558200)
康復教育是以康復為目的的教育方式,相對于常規的家庭教育更為專業、更為有效,是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特殊兒童的成長發育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我們知道:教育觀念決定著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對于教育規劃以及教育實施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特殊兒童教育不僅影響著兒童自身的成長,還關乎著家庭的幸福、國家的發展,教育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樹立長遠的教育理念與高度的責任意識,結合兒童的實際狀況采取有效的引導策略。
新時期幼兒康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單一、簡單的教學模,更好的拓展康復教育的渠道,深化康復教育的內涵,為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開展樹立科學的標準。具體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由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重能力的培養,都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特殊兒童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樹立這種教學理念,教會一種技能比教會他們一點知識更為重要;二是由讓學生被動地學,轉變為樂學、愿學、主動地學,即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們自主參與康復訓練與康復活動;第三,由單方面認知教育轉變到整體感知教育上來,更好地豐富特殊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促進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第四,由教育者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教會兒童自主學習,教會孩子們康復訓練的方法與技能,拓展康復教育的時間與空間范圍;最后要由師生的授受式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友愛的教學相長關系。即康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對于兒童進行基礎知識的教育,還要注重對于他們認知能力、學習技能的培養,以便能夠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認知、學習技能,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中就要我們能夠重視他們在讀寫、思維、智力方面有進一步的提高,以便日后能在社會中進行正常的交際、學習和生活,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生活技能。
傳統康復教育過程中過于注重康復引導者的引導作用,忽略特殊兒童的感知與體驗,單純的填鴨式、滿堂灌模式忽略了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與個性差異,導致康復效率較低。所以對特殊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有利于其缺陷的最大程度補償,有利于其潛力的最大程度發揮,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發展。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階段對于特殊兒童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尊重特殊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不斷地拓展教育內容,引導孩子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綜合教育是素質教育對于學生能力的基本要求,而聾啞兒童或聽不到、或說不出,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難度會更大。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不同身體缺陷的不同兒童開展不同的康復引導策略,盡力補償特殊兒童的生理缺陷,在特殊兒童盡可能接受的范圍內,通過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范圍,鼓勵家長多帶領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組織相關的群體活動等形式來拓寬教育內容和特殊兒童獲得信息的渠道。逐步引導特殊兒童能夠逐漸的敢于走出心理陰影、敢于認清現狀、敢于突破自己。由一定量的積累進而產生質的飛躍,量中求質,以質求發展。引導他們通過多樣化的感知體系來完善他們的綜合認知技能,這樣不僅可以加速培養他們的基礎認知能力,而且可以豐富特殊兒童的日常學習生活,幫助他們開闊視野,引導他們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認知技能。所以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好學校的教學引導,也要重視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同步教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為特殊兒童的學習成長做好引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特殊教育模式很難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創新教育作為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在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過程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善于發掘特殊兒童的特長,例如某些聾啞兒童在心算、繪畫方面有特殊的能力,而特殊兒童在色彩認知、創新思維方面往往也有其獨特的長處。所以在康復教育、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善于通過對于他們特殊能力的贊揚來培養他們對于康復、對于學習的信心。另外康復教育中我們也要豐富教育模式,通過多樣化教育情境的構建來豐富他們的學習模式,采用游戲教學、互動學習等途徑來豐富他們的學習感知。創新教育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及綜合能力的形成。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創新工作機制、豐富教育策略,通過生活化的教育內容、趣味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對于特殊兒童的綜合技能培養,不斷完善他們的感知體系,拓寬他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為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社會創造創設條件、做好鋪墊。只有做好了這些基本的教學工作,更好的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需求與基本認知能力創新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康復教育的整體效率,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特殊兒童不僅僅是家庭的痛,也是社會的痛。做好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能夠緩解家庭的壓力,也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培養人才。在基礎學校做好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對于他們自身的學習發展、對于國家的和諧社會建設都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工作中需要我們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