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人文與旅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興起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一般用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化關系進行跨文化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由此說來,比較文學的跨文明研究都是在“求同”,尋求話語平等,即相同比較,還有一個類型是差異比較,體現在影響研究下的影響變異、平行研究下的闡發變異和平行研究之新范疇的共同話題不同話語這三種類型。
現代社會正處于全球化的重要歷史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政治、經濟、文化都在進行加速傳播,傳統歷史固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被顛覆,信息和物質的傳輸時間被縮短,空間的限制也大大削弱,不同文明就會因此更加頻繁地進行交流和碰撞,文明之間的沖突被明顯加劇。跨文明對話是新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的基本學術范式,而且是中國比較文學的最近被理論特征和實踐指南,這是為了適應不同領域的全球化發展對人文學科提出的一個歷史要求。進入新時期以來,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不同的文明之間就出現了愈發激烈碰撞,因此,中國比較文學就要在這樣一個沖突碰撞激烈的時期,通過跨文明比較研究,挖掘出東西方文明的和諧共生、“求同存異”的存在方式,構建出一條異質文化互相交流溝通、共同進步的發展道路,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中國的不可磨滅貢獻。
現在的人類都會根據自身的文化將自己劃分到一個文化區間之內,這就說明團體文化之間的沖突越來越重要,而且文明也是文化的實體表現形式,因此,不同的文明團體之間的沖突就變成了全球政治的中心。經濟全球化帶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以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的發展最為顯著,這就帶動了這些國家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文化復興。文明認同來源于他們對與其他文明關系的界定,而且意味著文明認同已經意識到文明之間的差異性并且要保護本土文化特色維護文化獨立。但是,不同文明國家和集團文明之間的沖突根源是對人民、領土、財產、資源和相對權力的爭奪。因此加劇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分裂、矛盾和沖突。
跨文明求同比較即為跨文明研究的相同比較。傳統的西方理論體系中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在可比性的實質上,大體都屬于文明求同。但是在跨文明研究中的相同比較,不是單純地把范圍從單一的文明圈拓展到不同的文明集團,而在變異學領域也存在著求同且不是將文明進行“同化”。因此在進行跨文明研究的相同比較時可以從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分別進行考慮。在影響研究中的相同比較,內涵表現在異質文化探源中的同源關系。在不同的文明進行文化交流與碰撞過程中,會產生互相影響的一部分文化,因此要在跨文明研究中的相同比較中探求異質文明中的同源關系。但是在文化“求同”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將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同化”,這樣并不是文明之間的和諧交流,而是文化同化,被同化的一方不但喪失了自身的文化特異性,也會對區域內的政治和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跨文化研究中影響研究的相同比較過程中,只需要尋找到異質文化中互相影響的部分,不能存在文化“消融”等現象,不能進行話語主導權下的“化歸”。在平行研究中的相同比較是建立在類同關系上,其本質是錢鐘書先生說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即追求人類共同的內心真實的文化表現和文化需求。總而言之,在進行跨文化研究的相同研究時,應遵循反對話語主導權的原則,在不同的文明之中尋找文明的相同因素,在話語平等的基礎上尋求相同的部分,揭示民族性中所包含的世界性一面,禁止用一方話語去覆蓋另一方的話語。
在文明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影響,但是影響又會產生變異,因此在同源比較中產生的影響變異即為影響差異的變異特性。這可以具體解釋為文化在國際轉移的過程中會在語言翻譯、文化過濾或者是“他國化”的變異情況,而且這些都是文化傳播中不可避免的變異現象。因此在進行影響研究中,這些變異情況將完整的影響過程進行了詮釋,所以應該注意這種影響變異情況,激發文學發展的活力。
這表現在一種很常見的闡發研究上,闡發研究在發展過程中也從單向闡發變為雙向闡發。闡發研究的內涵是不同文明話語之間的對話,但是異質文明在對話過程中也必然會產生變異,因此在進行跨文明研究中也應該注意這種變異。而且跨文明研究體系中的闡發變異突出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異質性和文明對話之中的變異因素,從差異比較的角度豐富比較文學的研究,從而讓“比較”變得更加全面和立體。
平行研究差異比較新范疇表現在共同話題的不同話語之上。這個主題表面意思是“求同”,但是核心卻是“不同話語”,突出“存異”,研究共同話題之下的不同的話語表達,將會豐富比較研究的內容,幫助在比較研究中的世界文學研究更加全面。
綜上所述,在比較研究的跨文明研究這一層面,我們追求的不單純是文明之間的“求同”,更重要的是追求“存異”,才能體現出比較文學研究的意義,實現比較文學對世界文學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