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
(廣西柳州市桂景灣路小學,廣西 柳州 505002)
戲曲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在中國戲曲的產生、發展歷程中,我國勞動人民不斷將優秀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各曲種的戲曲當中,從而形成了歷久彌新的中國民族戲曲體系。學生是我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者,有效利用“戲曲進校園”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促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產生一定的了解,繼而提升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培養自身音樂素養的基礎上,樹立更加積極健康的文化理念。
在我國的傳統民族文藝體系中,傳統戲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戲曲進校園”活動以小學音樂課堂為基礎,將經過歷史發展而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戲曲曲目進行教學式的整理,為學生提供了具有趣味性、知識性、民俗性的戲曲教育過程。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有序開展,能夠促使學生進一步地拓展自身藝術欣賞視野,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愛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多種裨益。
在“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中,我們首先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學生展示祖國戲曲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曲目,促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能夠通過對于優秀傳統曲目的鑒賞,有效樹立戲曲鑒賞能力的基礎,并協同提升學生對于祖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興趣,促進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感受中華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
例如我們在“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的信息化戲曲鑒賞過程中,為學生選擇了我國傳統京劇曲目《空城計》,在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觀看戲曲視頻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隨時解讀其中的曲目背景、歷史知識、戲曲知識等拓展教學知識,促使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京劇《空城計》故事的來龍去脈,并結合自己對于祖國傳統名著《三國演義》的了解,去分析戲曲《空城計》同《三國演義》的差異,從而進一步為學生拓寬了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范疇。通過這樣的信息化戲曲鑒賞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戲曲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對于祖國傳統戲曲文化產生更為積極的學習興趣。
在通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信息化戲曲鑒賞活動的基礎上,我們還根據我校地處廣西的地域特點,為學生帶來了別開生面的廣西地方戲曲教學,促使學生更好地養成重視文化傳承的觀念,繼而產生“文化自信”品格。
例如我們在開展廣西地方戲曲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選取了“廣西彩調”的曲目《劉三姐》,為學生進行示范性的表演。在教師表演《劉三姐》的過程中,我們還為學生們詳細講解了“廣西彩調”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們對于“廣西彩調”藝術的學習興趣。在教師完成對于“廣西彩調”曲目《劉三姐》的表演之后,組織學生結合自身觀賞“廣西彩調”的體驗,進行了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更為豐富的“廣西彩調”地方戲曲知識。之后由教師為學生進行“廣西彩調”曲目《王三打鳥》的表演指導,為不同的學生分配對應的角色,引導學生能夠在教師音樂伴奏的背景下,進行對于“廣西彩調”曲目《王三打鳥》的戲曲故事表演。通過這樣的廣西地方民族戲曲教學與表演過程,能夠在突出小學音樂教學“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地域色彩基礎上,為學生帶來更為快樂的戲曲表演體驗,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戲曲學習收益。
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的戲曲鑒賞與戲曲表演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成效。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有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首先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使學生能夠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戲曲鑒賞與表演愛好。其次,在小學鑒賞戲曲與表演戲曲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拓寬知識視野,見證更多歷史知識、民族知識、文藝知識,促使學生有效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最后,“戲曲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見證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促使學生能夠在對祖國戲曲文化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好地將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擔,擔負在自身肩頭。通過一系列的“戲曲進校園”活動開展舉措,可以促使學生獲得更為利于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藝術價值,有效地為學生樹立堅實的“文化自信”基礎。
總而言之,我們在“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依托小學音樂課程教育體系,首先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學生展示祖國戲曲文化,繼而發揮民族地區教育特點,利用廣西地方戲曲對學生展開音樂教育,從而有效地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樹立起了“文化自信”。在這樣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親密接觸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促使學生通過對于不同曲種戲曲的觀賞、學習、表演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民族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