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貽婷
(武漢東湖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新的發展局面和時代挑戰,高校學生工作和高等教育在這一背景下,必然要跟隨社會發展的步伐做出改變和調整,發揮高校作為科技和人才資源連接點的特色,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教育體制機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要全面實現內涵式發展、素質型轉變,注重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貫徹尊重個性發展的人性化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和科學文化素養增強工作中的能動性作用,在學生工作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核心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和獨立意識,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生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參加者和成果的檢驗者,在以人為本為指導的學生工作中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價值,激發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增強綜合國力而奮斗地熱忱和信心,推動大學生積極主動、從容不迫地迎接適應新時代。首先高校在學生工作中必須真正把握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個體發展需求,結合主流社會文化、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合新型潮流因素多種形式地、貼近學生生活的建構學生工作教育體系,注重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加強價值觀引導和意識教育,促進學生自覺意識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自己所處的主體地位和關鍵作用;其次在高校學生工作地宏觀層面來看,堅持以人為本地教育理念還需要適當增強學生的公民精神和集體意識,培養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主人公意識。在學生工作中注重家國一體、自我與社會融合的整體觀念教育,推動學生形成高度凝聚地民族意識和國家團結精神,強化大學生在國家層面的責任擔當精神、社會層面的誠信和諧精神以及個人層面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精神,切實增強學生地社會自我認知水平和社會責任感,從主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切實增強大學的主體意識,激勵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并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在學生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最根本的要求是引導學生深度挖掘個人潛力并將其發揮到最大值,通過系統科學地人文教育促使學生自覺主動追求人生目標、服務于社會建設和文化弘揚進而推動社會朝著預期發展目標前進。提高學生建設新時代的思想內涵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高品質的思想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增強學生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的能力和辨別是非善惡地判斷力,始終堅持用恰當合適、多樣豐富的思想理論對學生進行心理引領,幫助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推動學生塑造良好的積極主動地適應并服務于新時代社會建設的思想精神。一方面高校需要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學生工作方面的獨特價值和領導地位,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旗幟,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讀分析學生工作存在問題與麻煩并尋找哲學依據以及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需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出臺的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文件,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用于奮斗的思想品格,為學生創造充足的空間和可靠的機會,方便學生實踐中鍛煉自我、檢驗自我,從而實現學生的自由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以及科學的職業規劃。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工作必須轉變工作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真正把以人為本的要求體滲透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學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首先必須從教師隊伍入手,大力開展教職工以人為本的知識培訓和教學理念引導,引導教師深刻認識到以人為本的科學含義、社會價值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在思想教育過程中轉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鼓勵學生發表自我看法和意見,積極主動傾聽學生的困惑與難處,并與學生一起尋找解決困境的可行路徑,發揮學生在挫折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其次,高校應當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學生工作,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和個體服務或是小組工作,聘請專門的心理學專家或心理輔導老師,科學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塑造正確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價值觀念,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或者是宣傳活動、講座,動態把握學生思想走向,及時解決學生在思想方面出現的問題。
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人文教育的追求,增強大學生工作的品質內涵,要更加的開放和包容,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和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自由的學習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堅持學校傳統教學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復合型綜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