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鳳 張九菊
(河南省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南 濮陽 457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優化與發展,在小學數學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傳授基礎的數學教學思想方法外,還要培養學生形成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綜合數學能力與數學實際應用技能。因此,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應用具有多樣性、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以構建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體系為出發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應用方法與技能,還促進了學生們的全面性發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古至今,“學習”與“思考”兩者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教學效果的有效發揮,教師應利用充足的課前準備,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設置具有針對性、探究性的提問環節。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原有的數學知識儲備進行不斷思考與分析,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新知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持續性發展。有效的問題提出是連接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橋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將新舊知識進行銜接,促進學生內化與吸收知識的能力,從而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數學學習效率。例如,在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一節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巧設疑問的方式作為課堂導入。教師通過提出“遠在埃及的神秘金字塔是三角形的,那離你最近的實際生活中有三角形出現過嗎?”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自主尋找與發現貼近自身生活中的三角形。在學生自由思考與交流中,充滿趣味化的數學問題充分挖掘出學生數學潛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教師利用恰當準確的教學講解,引導學生結合三角形實物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們感知三角形的形狀特征,加深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1]。
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小學數學課堂仍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方式,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概念式的數學符號更是讓學生們望而生畏,大大降低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2]。因此,教師應積極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讓色彩絢麗的圖文信息、生動有趣的影音畫面等教學元素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創設輕松歡快的教學氛圍,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為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例如,數學教師在對“圖形的運動”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講解時,教師應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教師將“火車行駛”、“飛機降落”等情景以動畫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和思考,發現火車與飛機運動時路線的不同。動態的知識生成過程,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數學內容的距離,數學課堂實質得到拓展與延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直觀地感知圖形的運動,數學教師還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將小學生都喜愛的“俄羅斯方塊”游戲直接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在游戲活動的作用下,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與理解了不同圖形的運動軌跡。同時,學生們在自主實踐中,體會圖形移動組成新圖形的過程,增強學生課堂體驗程度,提高數學學習效率[3]。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又因小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與認知水平都不盡相同,造成學生間普遍存在著差異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們設計出有梯度的分層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們在循序漸進中實現自身個性化的發展。教師利用分層教學將數學教學的重難點進行分解,通過設置漸進式的教學內容及目標,讓學生們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突破教學難點,掌握教學重點,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例如,在對“條形統計圖”一課進行課堂授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闖關游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發現條形統計圖的特征”、“動手畫一畫條形統計圖”、“從條形統計圖中獲取數學信息”三方面內容進行分層學習。學生們在競爭與挑戰意識的助力下,積極進行思考與分析。同時,學生在由淺入深的教學環節中,感知收獲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成功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4]。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知識傳授者與引導者作用,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進行創新教學,不斷開發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創造力,凸顯學生數學課堂主體地位,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