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蘭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第三中學,山東 東營 257000)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重點在于學生發揚傳統美德、遵守社會公德、培養個人品德,同時還要注重結合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做到創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合作與自主發展相協調。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育所受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為了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勢在必行。在本質上,核心素養理念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趨于一致。在實際教學中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最終目的,基于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課堂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前未接受專業化、系統化的知識教育,所以自身理解能力有限,道德和法治核心素養尚未發展。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對所接受的知識單純的記憶與背誦,不能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做到深入理解,更無法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種有限的理解能力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影響了學生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前應當認真設計教學環節,仔細研究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法制與道德核心素養水平,制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解讀能力,并且將理論與教學實際結合開展教學。例如,在學習人教統編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相關知識時,教師組織學生游覽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場館,通過言傳身教,使得學生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換來的,從而向學生解讀為什么要愛國、怎樣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所學知識與現實密不可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聽授制度日漸顯露出其弊端。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知識的來源全部依賴于教師的講授,無法進行課外拓展。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實際教學情況下,教師通過課堂分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交流探究與合作,使學生的合作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得到提升。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進而理解理論知識,在競爭與合作中提高學生整體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從而將道德與法制核心素養完美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成長方向。比如在學習人教統編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我們一起來》這一課時,為了保證學生充分理解團結的力量,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三人兩足”的趣味活動,通過設立目標以及獎勵,使學生認識到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游戲的趣味性,學習更具有有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理解了“團結”的重要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下培養了自身道德核心素養,提升了教學質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積極的求學態度至關重要。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產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構建課堂環境時才能得到積極響應,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課前引導,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具有主觀意識,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理解道德與法治核心素,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知識把握能力。在教育環節中教師結合教材理論知識,安排學生做合適的角色扮演,不僅提升學生學習趣味,而且能夠使學生立足現實解讀理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此外,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法,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結合現階段學生年齡特征,內容以動漫卡通為優先選擇。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情境,注重對動漫人物作講解,在教學中運用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知識對人物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形成是非觀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品和法制觀念。比如,在講解人教統編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我們有精神》這一課時,通過播放小動物的短片,要求學生進行對比,找出那些小動物是有精神的,哪些沒有。提問學生更喜歡哪一類小動物,在對比中突出教育主旨,在課程結束后引導學生把精神面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書本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情境導入、學生分組交流探討以及多媒體數字技術運用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融入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使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更好地融入到實際教學當中,潛移默化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為學生日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