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北京師范大學鄂爾多斯附屬學校,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的提出明確了教育方向,注重人的培養,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人才,那么“減負”就成為當前教育的首要任務。新出臺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再次明確指出要“標本兼職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將“減負”直接寫入政策性文件。
“減負”并不是盲目的減輕學生一切負擔,而是摒棄超出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能力以外的學習任務,減去煩瑣、超量、為應試而進行的機械重復的作業練習。在過去的教育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所以“減負”并不是要求學生不勤奮學習,而是要求學生更刻苦鉆研,變苦學為樂學,學會學習的技巧和方法。
關于教學負擔現狀的調查:
1.學習量大,唯考試論。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非常大,很多時候學校、社會、家庭都在營造一種唯考試論的教育觀念,把學習的壓力和希望寄托在分數上面。這樣學生面臨的學習任務就變的非常繁重,非常枯燥,為了提分學習量大,多數學習任務都是機械重復。
2.教師主導,學生被動。課堂以教師為主導,推動課堂進行,學生失去了思辯能力,在課堂上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樣的被動學習一方面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方面會固化學生的思維。
3.家庭負擔。很多家庭在培養子女方面,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希望,總是認為孩子代表家庭的全部的榮譽和希望,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學生的課外負擔一再加重,課外學習時間一再延長。
4.“減負”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更多的時候學校和教師也面臨很多的壓力。對于教育的過分關注,社會無形中將更多的壓力集中于教師和學校,教師和學校除了要應對日常的教學壓力,還要應對來自于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和監督壓力。
需要明確的是“減負”并不是一味的減,而是有所減和有所加的辯證統一。要想實現“減負”與提質之間的動態平衡,需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減負”并不只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更應該在全社會建立“減負”協調機制。
首先,從社會來說,應該給學校去行政化,減去學校和教師沒必要的行政負擔。學校一年要面臨數次的督導,這些督導材料整理的任務就落在了教師身上,這就避免不了教師要分出很多精力來承擔這些任務,這樣分配給教學的時間就一再壓縮,教師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就不錯了,更別說研究教學。
其次,從學校來說,應該改變教學評價體系,不能唯成績論。很多學校對于教師的考核都是依據成績進行的,這樣就單方面固定了教師的評價模式,這樣的評價模式驅使下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只能唯成績論,與減負提質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最后,從家庭來說,家長要轉變意識,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和壓力都集中在孩子生上。對于孩子的課外輔導以學生的興趣為主,不能無限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
打破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主,實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方法為中介,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針對不同課型確立學習目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努力鉆研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同時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用于提問,積極與學生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營造一種自由、活躍的課堂氛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能夠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豐富,這就要求老師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現在對于教師說的最多的四個字就是本領恐慌,所以教師必須站在知識的前端,做學習的引領者,才能更好的去教學、去研究。
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存在是為了改變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網絡材料,設計操作性強、調動性高的、探索性強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中,對于學生課后學習僅僅局限于家庭作業,這樣的話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享、制作、探究、實驗等等,將課堂教學延續為課后活動。
1.首先可以實行分層作業。過去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時“一刀切”,即對全班學生提出統一的作業要求,這樣統一的作業要求與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對于不同層級的學生,施行不同程度的作業,這樣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到頭,這樣學生自主選擇,滿足了不同層級的學生的學業要求。
2.設置不同形式的課后作業。實踐性作業,初中生閱歷淺,知識面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德育的實踐性,把作業設計與生活相聯系,是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國鞏固知識、發展能力。趣味性作業,初中生探索欲望強烈,在設計作業時,完全可以尋找一些有趣的材料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減負”其實就是行走在“減”與“加”之間,這種“減”與“加”是辯證統一的。對課堂的高效設計,在某種程度就是對老師備課要求的“加”,在去行政化上其實就是對于學校和老師負擔的“減”,對于學生來說,從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來說,就是對于學生的“加”,從去掉重復性、機械性的練習來說,就是對于學生的“減”,所以在“加”和“減”之間進行辯證統一的提質,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