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添
(廣州市從化區雅居樂小學,廣東 廣州 510900)
有握把繩的握繩方法是:拇指與四指分開握在繩把上,用力不可過大,手腕不宜過分緊張,以保證搖繩的靈活性。
量繩的動作方法是:一腳踩在短繩中間部位,兩手握繩的兩端,兩臂屈肘與體側呈直角,拉直繩子,肚臍眼為最佳的繩子高度。一般一年級的學生我會幫助他們把繩子剪短,因為他們是初學,所以高度都是到他們的胸部位置為佳。
搖短繩的動作方法是:1.兩手握繩,兩臂自然彎曲,將繩置于體后,兩手腕、手臂協調一致用力,將繩向上、向前掄起;2.當繩掄至頭以上位置時,兩手臂繼續向下、向后掄繩,使繩繞身體一周為一次正確動作。
過繩的動作方法是:1.將繩搖到腳下,剛一觸及地面時,兩腳立即起跳;2.身體自然放松,兩腿略屈,待繩通過腳下,兩腳同時自然落地。過繩技術要點是以前腳掌先著地可起到緩沖作用,避免膝關節、踝關節損傷。
為了使全體學生盡快學會跳繩的基本動作,提高學生跳繩的技能,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采用“看、傳、幫、帶、糾、測”的教學方法,可以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沒有正式教跳繩之前,我是讓學生自己利用課間時間和回家后的課余時間自己練習的,因為每個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孩子是會跳繩的,通過觀看別的孩子跳繩,那些不會的同學就產生了一種欲望,也想學會跳繩,于是自己的雙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搖起來,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通過一段時間的看已經讓很大部分學生基本能跳。
就是教師傳授跳繩的基本動作,在傳授動作之前的兩周時間,用單、雙腳交換跳、拍手操、雙手空搖雙腳跳等動作,培養學生的協調性和空間立體感;接著教學生徒手練習跳繩的動作,這時應注重學生手搖和腳跳的協調性。例如在教學生雙腳跳的時候,會創設一個小青蛙跳圈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課堂氛圍會更好,學生學習的熱情也高漲。持繩練習時,先練習一只手拿住繩子的兩端雙腳跳的動作,在動作熟練協調的基礎上,再練習兩手拿繩的練習。在練習時,教師著重指導學生跳繩的動作,先進行雙腳跳,后練習單腳交換跳,動作頻率由慢到快,由易到難這樣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
就是讓會跳的學生教不會跳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把經過教師教而沒學會的學生,編成一個大組,給他們每人指派一位已經學會的學生,由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的方法是:由會跳者反復演練跳繩動作,讓不會跳者反復觀察,然后由不會跳者進行練習,會跳者邊自己練習邊幫助其糾正錯誤動作,還有一種做法是,把不會跳的學生抽出來,單獨給他們進行輔導,有些同學是手部動作不對的就糾正她的手部動作,有些同學是腳的動作不對的就糾正她的腳部動作,這樣對癥糾正,通過這種方法,很多學生的錯誤動作都能得到改進,搖跳動作協調了,自然就增加了他們跳繩的次數。
把經過上面三種方法還沒能學會的學生再編成一組,也給他們每人指派一位跳得較好的學生。由會跳的學生持繩,不會跳的學生站其前面或后面,兩人同時跳,幫助不會跳者鍛煉動作的協調性和體會跳繩的動作。練習時,不會跳者也雙手跟著做搖繩的動作,但這時跳的頻率要慢,練習一段時間后,就由不會跳者自己練習,會跳者自己邊練習邊糾正幫助對象的錯誤動作。
就是通過一些小手段來糾正個別孩子的錯誤動作,幫助他們更快的掌握正確的跳繩動作,提高他們的跳繩成績。例如有些學生在跳繩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腳跳了兩次繩子才過一次的錯誤動作,針對這種情況,采用的是用一根棍子放在地上左右晃動,學生站在中間,當棍子晃過腳下的時候,就跳起來,會時刻提醒他腳只能跳一次,通過這種方法,改進了很多學生的這種錯誤動作;還有另一種錯誤動作也是有很多學生出現的,采用的糾正方法是讓學生站在自己面前,把手放在頭頂往上10厘米處,讓學生進行原地縱跳,要求一定要他的頭頂碰到手,這種方法不僅能控制學生的腳盡量不縮起來也能控制他的跳繩身體跳起來的高度。
每學年對學生跳繩項目的測驗不少于3次,每次測驗后都會把學生的成績進行前后對比,并把學生的跳繩成績進行存檔,每學年第二次跳繩測驗后還會把每名學生錯誤的動作或哪里需要改進的地方記錄下來,對每一名學生的跳繩技術動作掌握的一清二楚,第二次測驗后會根據學生的成績或者他的動作進行登記調整,有些學生可能耐力不夠的會著重加強他的耐力訓練,有些學生動作不對的會著重糾正他的動作,這樣一個學年下來,經過每次的測驗、調整學習方法再測驗,經過幾次測試的對比,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學生的進步。通過這樣幾次的測驗和對比,不僅幫助學生促進了跳繩的成績,更加增進了他們的耐力素質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通過幾年的教學不斷摸索總結出以上六種練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輕松很多,而學生對于跳繩的熱情也是只增不減,小孩是最喜歡表揚的,抓住孩子們愛在人前表現的特點,經常在課堂中讓他們展示,并且對于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與鼓勵,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而另外一種讓他們做小老師的方法,不僅讓他們能夠學習到如何與學生合作交流,也讓他們通過自己學習到的東西進行實踐,教師教會大部分學生,技術好的學生幫會小部分、帶會小部分學生,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既學會了動作,又發揮了體育骨干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輕松了老師,也深受學生的喜歡。同時增進了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的良好品質,也培養了孩子課后體育鍛煉的習慣,逐漸養成他們終身體育的意識。